一種利用地磁作用指示方向的多用途袖珍儀器。亦稱指南針。其主體由一根可繞立軸轉動的磁鍼和方位刻度盤構成。在水準測量情況下,磁鍼指向地磁場的南北極。方位刻度盤採用密位或角度兩種分劃制。

  軍用指北針除袖珍磁羅盤外,一般還裝有距離估定器、裡程測量機構、俯仰測量機構和座標梯尺等。可用於目測估定距離,測定方位角和俯仰角,還可根據地圖的比例尺,使用裡程測量機構,直接從裡程表上讀出地圖兩點間的實際裡程。並可利用座標梯尺,推算出地圖上任何何一點的坐標。指北針是行軍、作戰和軍事訓練常用的裝具之一(圖1)。

圖1 中國80式五用指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據《韓非子·有度篇》 記載,戰國時期已有瞭一種最古老的指向裝置──“司南”(圖2)。它是由一個天然磁石琢磨成勺形的磁石勺,放在一塊光滑的有方位刻度的青銅方盤上組成的,撥動勺柄,停止轉動時,勺柄就大體上指向南方。中國在宋代已掌握人工磁化技術。宋曾公亮、丁度等編撰的《武經總要》記載有用薄鐵片剪成魚形,經磁化後,浮在水面用以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魚”。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軍事的指南針。1119年,中國已有把指南針用於航海的記載。12世紀末以後,歐洲也開始出現用於航海的磁針羅盤。由於地磁兩極與地球兩極不重合,因此磁針所指的磁子午線與地球的真子午線之間有一個偏差角,稱為磁偏角,或稱磁差。為瞭修正磁羅盤的指向誤差,人們常把各地的磁偏角測出來,制成圖表,以便隨時修正。

圖2 漢代司南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