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及地方武裝一部,在河南省北部地方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反攻作戰。1947年3月,國民黨軍從豫北抽調第5軍、整編第75師等部共10個旅,轉用於山東戰場,實施“重點進攻”;豫北戰場僅有整編第26軍軍長王仲廉部之4個整編師和第5“綏靖區”孫震部2個整編師,以及地方部隊孫殿英之暫編第3縱隊等部約10萬人,在平漢鐵路和道清鐵路沿線擔任守備,並置重點於新鄉及其以北地區。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央軍委指示,決心集中野戰軍5個縱隊和地方部隊一部,共60個團10萬餘人的兵力,向豫北新鄉南北地區的國民黨軍發動攻勢,以策應山東解放區軍民作戰。

  3月23日開始攻勢作戰,至4月1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先後攻占封邱、延津、原武、陽武(今原陽)、濮陽等5座城鎮,一部直逼新鄉以北,主力包圍瞭汲縣。國民黨軍整編第66師(欠第185旅)、整編第9師(欠第9旅)等部由鄭州馳援新鄉,使新鄉地區國民黨軍增加到5個整編師另2個旅。

  劉伯承、鄧小平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於4月3日毅然揮師北上,至10日攻占淇縣及五陵、鶴壁等據點數十處,殲滅國民黨地方部隊一部。接著,以一部兵力圍攻湯陰,進逼安陽,集中主力準備殲滅由新鄉北援之國民黨軍。4月13日,王仲廉率3個半旅和第2快速縱隊為第1梯隊,由新鄉沿平漢鐵路東側向北增援;以整編第32師為第2梯隊,在淇縣及衛河西岸擔任掩護。4月16日夜,當其第1梯隊進至湯陰以南地區時,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首先切斷其第1、第2梯隊的聯系,然後從第1梯隊的兩側突然發起進攻。經兩日激戰,全殲第2快速縱隊,在追擊中又殲滅整編第41、第66師各一部,並乘勢收復淇縣、滑縣、浚縣3城。4月下旬,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轉入休整,以一部兵力於5月2日攻克湯陰,全殲守軍暫編第3縱隊。隨即乘勝擴張戰果,至25日在攻占安陽外圍的若幹據點後,因準備南渡黃河,攻勢作戰遂告結束。豫北攻勢歷時兩個月,共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迫使國民黨軍退守新鄉、安陽等少數孤立據點,有力地配合瞭山東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並為晉冀魯豫人民解放軍爾後轉入戰略進攻創造瞭條件。

豫北攻勢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湯陰後,戰士們在城墻上歡呼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