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中國同盟會在武昌發動的一次成功起義。是年農曆辛亥,又稱辛亥武昌首義(見彩圖)。

武昌革命軍佔領蛇山,炮轟武昌

  武漢是華中重鎮,革命運動高漲。革命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湖北新軍中開展工作,積聚瞭較雄厚的力量,伺機舉事。三年七、八月間,保路運動興起,在四川發展成聲勢浩大的同志軍起義,清廷急調湖北新軍一部入川鎮壓,武漢清軍力量減弱,革命時機趨於成熟。八月初,文學社、共進會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實行聯合,共推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並制定瞭起義計劃。十八日,孫武配制炸彈不慎爆炸,革命文告、名冊、印信等物被抄,起義領導機關遭破壞,蔣翊武出走。十九日,當局調軍警戒,四處捕人,革命黨人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被捕遇難,在此危急關頭,新軍中革命黨人主動聯絡,決定按原計劃立即起義。晚8時許,工程營、輜重營首先發難。工程營革命代表熊秉坤帶隊奪占楚望臺軍械庫,推左隊隊官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各營紛紛響應起義,到楚望臺補充彈藥後,分三路經王府口、水陸街、保安門正街向總督署及第8鎮司令部發起進攻。參加起義的炮兵第8標入城,占領中和門、蛇山陣地,控制制高點,轟擊督署。清軍在附近構築街壘,組織抵抗。起義士兵在炮火支援下,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突破清軍防線,進圍督署。湖廣總督瑞澂、第8鎮統制張彪逃走。二十日黎明,起義軍占領武昌。漢陽、漢口相繼光復。革命黨人發表宣言,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號召各省起義;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推舉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鄂軍都督。兩個月內,湖南等13個省相繼響應,宣佈獨立,形成全國范圍的革命高潮,終於推翻瞭清王朝,結束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創瞭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