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大量的人被強制地在市場上作為商品出售,其買主可以驅使其從事任何種類勞役的人口買賣活動。這裏主要指近代一些歐洲國傢(後來還有美國)販賣非洲黑人的奴隸貿易。

  沿革 奴隸貿易在歷史上經常發生於存在奴隸制的地區,古代羅馬人和中世紀的阿拉伯人都從事過這類貿易,但規模都不很大。在近代歐洲,販賣非洲黑人的奴隸貿易,從15~19世紀,延續瞭4個世紀。15世紀,歐洲國傢開始向海外探險和殖民。。1441年,葡萄牙人最早把在黑非洲捕捉到的10個黑人帶回歐洲。以後捕捉的人數不斷增加,估計每年約有500人被擄到歐洲。15世紀末,西班牙在征服新大陸期間,殺害瞭很多當地的印第安人,為瞭開發殖民地,它迫切需要廉價的勞動力,於是鼓勵從非洲輸入奴隸。1501年最早的一批非洲黑人被帶到瞭新大陸。此後,奴隸貿易就日益猖獗。

15~19世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的販奴活動

  概況 近代非洲奴隸貿易大體上可分三個階段:①從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這段時期,特別是16世紀,是西班牙、葡萄牙海上稱霸的時期,奴隸貿易主要由這兩個國傢操縱。它們經常在非洲沿海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捕捉黑人,或者用廉價的工業品從一些非洲酋長那裡換取黑人罪犯和戰俘等,然後把他們當作商品,遠銷美洲。16世紀中葉,非洲西海岸每年輸出的奴隸達1萬人。16世紀末,西、葡勢力衰落,荷蘭乘機取而代之。17世紀中,荷蘭幾乎壟斷瞭海上的奴隸貿易。

  ②從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下半葉。同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是奴隸貿易最猖獗的時期。當時,歐洲市場迫切需要蔗糖、煙草、棉花以及咖啡和香料等,而大規模經營這些農作物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奴隸的多少決定著殖民地經濟的命運,也直接影響到歐洲國傢的興衰,因此各國爭相販運奴隸。除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外,還有英國、法國、普魯士、丹麥、瑞典以及後來的美國、巴西等國從事奴隸販運,其中以英、法販運的人數最多。18世紀末,非洲奴隸輸出貿易幾乎有一半操縱在英國手中。英、法在美洲的奴隸貿易中,突破瞭西、葡、荷的壟斷,並用武力保護非洲沿海地區的奴隸貿易。18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從非洲輸出的黑人人數高達8萬以上。奴隸貿易一般采取三角貿易的方式,即從歐洲國傢港口出發去非洲,以廉價制成品換取黑人,然後作為奴隸運到美洲,換取美洲的工業原料和農產品,再販運到歐洲市場出售。三角貿易使奴隸貿易變成最賺錢的一個行業。販奴商人出航一次一般可以獲一至三倍,有時甚至十倍的厚利。英國的利物浦、倫敦、格拉斯哥和佈裡斯托爾等城市,都由於奴隸貿易而繁榮起來。

1769年英屬北美查爾斯敦的一份販反廣告

美國內戰前夕蒙哥馬利市的一次奴隸拍賣

  ③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歐洲廢奴運動蓬勃興起,奴隸貿易逐步走向衰落。當時,英國國內經濟發生變化,到國外去販運奴隸已無利可圖,加上社會輿論的壓力,終於在1807年通過瞭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緊接著其他西方國傢也相繼發佈禁令。但是宣佈禁止奴隸貿易並不意味著實際上終止瞭奴隸貿易。19世紀走私貿易十分猖獗,特別是在非洲東海岸一帶(見彩圖)。在19世紀50年代,黑非洲平均每年向古巴、巴西輸出的黑人約達5萬以上,其中絕大部分是從東海岸向外輸出的。直到19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並沒有完全絕跡,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

一艘英國販奴船上的黑奴(繪於1840年)

  後果 奴隸貿易使歐洲資產階級發瞭大財,促進瞭各國的產業革命,擴大瞭世界市場。而對非洲來說,則是一場空前的浩劫和災難,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的損失無法作出確切統計。根據不同的估計,從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下半葉,從非洲經大西洋輸出的奴隸,包括獵捕奴隸時以及陸上和海上運輸中死亡的人數,達2億人之多。

  

參考書目

 P.D.Curtin,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A Censu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Madison,197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黎念等譯:《15~19世紀非洲的奴隸貿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北京,1984。(The African Slave Trade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UNESCO,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