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它是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在生產和資本加速集中的過程中,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起來的。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和集中 187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標誌著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19世紀最後30年發生的技技術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經濟巨大發展,為實現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奠定瞭物質基礎。這一期間,以電力的發明和使用為主導,誕生瞭托馬斯煉鋼法、蒸汽渦輪、內燃發動機、汽鉆、裁截機、發電機、電動機、遠距離輸電、電燈、電車、電話、無線電以及從煉焦煤中提取氨、苯和人造染料等一系列新技術和新設備。這些新技術、新設備的利用和普及,使原有的重工業部門(冶金、采煤、機器制造等)加速地發展起來,並引起瞭一系列新興的重工業、化學工業部門(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和飛機制造等)的建立和興起,促進瞭工業生產的迅速增長。世界工業生產量,1850~1870年的20年間隻增長瞭1倍,而1870~1900年的30年中增長瞭2.2倍,20世紀的頭13年中又增長66%。重工業的發展特別迅速,使資本主義國傢的工業結構發生瞭重大變化。19世紀末,美、英、德等國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

  工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生產社會性和資本傢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從而使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更加頻繁、深刻和持久。進入19世紀70年代後,資本主義世界陸續爆發瞭1873、1882、1890、1900和1907年5次經濟危機。危機的間隔時間從以前的平均10年左右,縮短為7年左右。危機的頻繁化和深刻化,加速瞭中小企業的破產,加劇瞭企業的兼並活動,也激化瞭企業間的競爭,從而推動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同時,重工業的發展,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的資本越來越多,獨資經營企業日益困難,從而推動瞭股份公司的大發展。19世紀後半期,各資本主義國傢都出現創辦股份公司的高潮。英國新創辦的股份公司在1893年為2515傢,1897年達5184傢。這也加速瞭生產和資本集中的趨勢。到20世紀初,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已經達到瞭驚人的程度。美國在1904年,產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約1900個,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25.6%,產值占國民總產值的38%。德國在1907年,占企業總數0.9%的大企業,占有瞭全國3/4以上的蒸汽力和電力,雇傭瞭全國39.4%的工人,而在冶金和機器制造業中竟分別占97.5%和84.7%。

  壟斷資本在國內統治的確立 生產和資本集中達到一定規模必然造成壟斷,必然出現由大企業之間協議或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壟斷組織的發展有一個從少到多、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3個基本時期:

  第一個時期 19世紀60和70年代。這時,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瞭頂點,壟斷組織開始出現,但隻是處於萌芽狀態。如在60年代,美國工礦業和鐵路業中出現瞭稱作“普爾”的壟斷組織。它們在企業間訂立短期協定,規定共同價格,分配營業額和劃分銷售市場。德國在1857年出現瞭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

  第二個時期 1873年爆發嚴重經濟危機以後到80年代。在這個時期,連續發生的經濟危機使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進一步加強,壟斷組織得到瞭廣泛發展。1882年,美國出現第一個托拉斯,即J.D.洛克菲勒(1839~1937)的美孚石油托拉斯,接著80年代在榨油、造酒、制糖、火柴、煙草、屠宰和采煤等部門都出現瞭托拉斯組織。德國1879年有卡特爾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英、法等國也出現瞭壟斷組織。但是這時壟斷組織還未占統治地位,壟斷協定往往還是暫時的、不穩固的。

  第三個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時期,由於工業高漲和經濟危機的交替作用,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大大加快,壟斷組織急劇增加,普及到一切主要工業部門,並和銀行壟斷結合起來,形成瞭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壟斷成瞭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壟斷資本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確立瞭統治地位。以美國為例:到1904年,美國共有318個工業托拉斯,其中占資本總額5/6的236個,是在1898年以後建立的。這318個工業托拉斯吞並瞭5300個工業企業,擁有全部加工工業資本的40%。在這些托拉斯中,有26個托拉斯控制瞭各自部門生產的80%以上,有57個控制各自部門生產的60%以上,有78個控制各自部門生產的50%以上。在工業迅速集中和壟斷的同時,銀行業也迅速地向集中和壟斷發展,並出現瞭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相溶合的金融資本。1901年銀行巨頭J.P.摩根(1837~1913)組織美國鋼鐵公司,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19世紀90年代掌握花旗銀行,就是典型的例證。金融資本通過對工商業的長期貸款、股票和債券的買賣、直接向工商業投資,支配著整個社會的工商企業,統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動。20世紀初,在美國已經確立瞭金融資本的統治。它們的代表者是摩根、洛克菲勒、庫恩-洛佈、梅隆、杜邦、芝加哥、克利夫蘭、波士頓等8大財團和60個傢族。金融資本還操縱政府,控制著國傢全部政治生活,決定國傢的對內對外政策。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在國內的統治,加劇瞭政治經濟矛盾,加強瞭壟斷資本的對外擴張,使資本主義發展成為世界體系。

  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國傢進行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是金融資本對世界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重要基礎。資本輸出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前就已存在,但隻有到瞭壟斷階段,它才具有瞭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時,少數富有的資本主義國傢,由於壟斷資本對本國和國外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由於對生產和市場的控制,形成瞭大量的“過剩”資本。同時,資本主義發展已經把許多落後國傢卷入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那裡具備瞭進行投資的條件。據德國經濟學傢J.庫欽斯基(1904~ )統計,1875年,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等4個國傢的國外投資為350億馬克,而到1913年增加到1590億馬克,增加3.5倍以上。英國和法國是兩個主要資本輸出國,1913年分別輸出資本達750億馬克和360億馬克。英國又是最早的資本輸出國,在1855年它就有瞭100億馬克的國外投資。但兩國資本輸出的地區和方式有所不同。英國資本絕大部分輸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並且很大一部分采取生產資本即直接投資的形式。而法國資本絕大部分投放在歐洲(主要是俄國),並且主要采取借貸資本即間接投資的形式。德國開始對外投資較晚,1875年隻有20億馬克,而到1913年達到350億馬克,已接近法國的水平。它的投資半數在歐洲,其餘主要分佈在南美、亞洲和非洲。美國這一時期正向西部領土擴張,擁有廣大的國內投資場所,資本輸出數量不大,到1913年為130億馬克。至於俄國和日本,20世紀開始後也有少量資本輸出,主要是對中國的投資。帝國主義對亞非拉國傢的投資,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那裡開始發展起來,但也使它們變成瞭帝國主義國傢的農業-原料附庸。

  隨著壟斷統治的形成和資本輸出的擴大,各國最大的壟斷組織,在世界范圍展開瞭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的鬥爭。各國壟斷組織一方面竭力利用國傢政權實行高額關稅政策,建立關稅壁壘,限制外國商品輸入,保持國內壟斷價格;另一方面,利用傾銷政策,沖破其他國傢的關稅壁壘,把大量商品輸出國外,占據國外市場。各國壟斷組織為瞭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往往改變鬥爭方式,求得暫時的妥協,組成國際壟斷同盟,共共同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剝削和掠奪世界各國人民。國際壟斷同盟,主要采取國際卡特爾的形式,即各國壟斷企業之間簽定瓜分市場、確定價格、規定商品銷售量等的協定,或共同組織統一的銷售機構。最早出現的國際卡特爾是1867年成立的鹽業卡特爾和1872年出現的國際蘇打卡特爾、國際制堿卡特爾,以及1884年出現的國際鋼軌卡特爾。到1913年,世界上締有正式協定的國際卡特爾達116個,分佈在煤炭、鋼鐵業、運輸業、化學、紡織業、陶瓷業、紙和紙漿、土石業、電氣設備等行業中。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沒有正式簽訂協定的“君子協定”。(見國際壟斷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在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的同時,帝國主義國傢還在政治上結成各種聯盟,從領土上瓜分世界,展開瞭爭奪殖民地的激烈鬥爭。侵占和掠奪殖民地,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就已開始。從那以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和俄國先後走上瞭殖民掠奪的道路。到1876年,僅英、俄、法3國的殖民地面積就達4040萬平方公裡。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帝國主義國傢瓜分世界領土的鬥爭達到瞭白熱化的程度。從1876~1914年間,英、俄、法、德、美、日等6個帝國主義國傢,共占領瞭近250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使世界上的殖民地領土達到6500萬平方公裡。英、俄、法3國侵占的殖民地領土最多,1914年,這3國的殖民地領土分別為3350萬平方公裡、1740萬平方公裡和1060萬平方公裡。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角逐的主要地區是非洲,其次是西亞和東亞。到1910年,非洲土地面積的90.4%,亞洲的56.6%,美洲的27.2%,大洋洲的100%,都已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此外,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傢變成瞭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或附屬國。這樣,世界領土基本上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囊括瞭全世界,形成瞭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一方是剝削和壓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少數帝國主義國傢,另一方則是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它們是帝國主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列強之間在經濟實力和世界領土瓜分上的不平衡發展,終於導致瞭1914年爆發的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的世界大戰。

  帝國主義的特征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提出的帝國主義特征,在所有帝國主義國傢都已表現出來。但是,由於各國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帝國主義的特征在每個國傢的表現形式、發展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

  美國 它是托拉斯帝國。托拉斯是美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是比卡特爾和辛迪加壟斷程度更高的壟斷組織。參加托拉斯的企業,完全喪失瞭生產上和商業上的獨立性,被聯合為一個龐大的企業,由理事會統一經營管理,各個資本傢變成托拉斯的股東,按照股份取得股息和紅利。到20世紀初,美國各重要工業部門一般都已為一兩個或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形成瞭各部門的所謂“大王”。如汽車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摩根等。舉世聞名的美國鋼鐵公司,福特、通用、克萊斯勒3傢汽車公司,杜邦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美國煙草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大托拉斯,都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當時,各大托拉斯控制各部門生產的情況是:占石油的95%,占鋼鐵的66%,占化學工業的81%,占金屬工業的77%,占鋁業的85%,占制糖業和煙草業的80%。托拉斯已成為美國經濟生活中的統治力量,掌握瞭國傢的經濟命脈。

  美國所以成為托拉斯帝國,成為壟斷資本最發達的典型國傢,是與其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分不開的。美國在歷史上沒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擁有廣大的國內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美國又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傢,既沒有陳舊的固定資本的牽累,又充分利用瞭外國的先進技術成就、大量資金和大批移民勞動力。這些條件使美國比較順利和充分地利用瞭19世紀70年代出現的技術革命的成果,一開始就在最新技術基礎上建立瞭許多規模巨大的企業,這就為美國工業生產的高度集中和壟斷奠定瞭基礎。

  德國 它是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德國是在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妥協的情況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的容克地主階級,在德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情況,給德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帶來瞭重大影響。

  德國在19世紀後半期和20世紀初,雖然經濟發展較快,工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程度也比較高,但它的壟斷組織普遍采取較低級的卡特爾形式。參加卡特爾的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方面仍然保持經營的獨立性,隻是根據協定瓜分銷售市場,確定商品產量,規定標準價格。1911年,德國共有550~600個卡特爾,它們廣泛地分佈在采煤、冶金、電氣、化學、紡織、皮革、玻璃、磚瓦、陶器、食品等一系列部門。卡特爾成為德國最普遍的壟斷組織形式,是與德國經濟中廣泛存在封建殘餘分不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對勞動人民進行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工人工資低,人民群眾購買力低,國內市場狹小,爭奪市場的鬥爭異常尖銳,從而推動瞭締結劃分市場和規定售價的卡特爾的發展。同時,封建勢力的存在,封建行會傳統對經濟影響很大,工業中與少數大企業並存的還有大量的小企業,它們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這為在生產上進行聯合的托拉斯的發展造成瞭困難,而卡特爾最易於把為數較多而技術狀況比較懸殊的企業組織在一起。

  容克地主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的結合,使德國帝國主義特別富於對外侵略性。在國內階級矛盾和市場問題十分尖銳的條件下,德國地主資產階級為瞭轉移人民視線,同英法帝國主義爭奪“陽光下的地盤”,積極地投入瞭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並最早走上瞭軍事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道路。

  英國 它是殖民帝國主義。英國是最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和實現產業革命的國傢,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它是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傢和“世界工廠”。但是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它的經濟發展相對地緩慢下來,工業生產集中的速度和程度,壟斷組織的數量和對經濟的統治程度,都低於美國和德國,而且壟斷組織的建立也比美國和德國晚10~15年。英國壟斷組織較大發展是在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雖在多數部門都出現瞭不同形式的壟斷組織,但在紡織、煤炭、冶鐵等一些舊工業部門還處於分散經營的狀態,這與英國經濟發展緩慢,舊工業部門牽累較大有關,同時也與英國實行自由留易政策有關。

  但是,在資本輸出和從領土上瓜分世界方面,英國卻表現得非常突出。殖民地對英國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從17世紀初起到19世紀中葉,英國已逐步建立瞭一個龐大的殖民體系,以後又奪得瞭大量海外殖民地。到1914年,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裡,占全球面積的1/4,占各帝國主義國傢殖民地總和的1/2,為英國本土面積的111倍以上;擁有的殖民地人口達39350萬人,為英國人口的8倍以上。在大量侵占國外領土的同時,英國又進行瞭大量資本輸出。到1913年,英國的國外投資總額已達4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民財富的1/4,占各帝國主義國傢對外投資的一半。英國資本的輸出,一半以上是投放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英國最大的壟斷組織也是產生在壟斷殖民地原料生產和銷售的領域。如在南非創立的大壟斷公司德比爾斯采礦公司,1907年英國資本與荷蘭資本共同創立的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和1909年創立的英伊石油公司。英國對外投資的收入,不僅超過瞭對外貿易的收入,而且超過瞭工業的收入,英國成瞭典型的殖民帝國和食利國。

  法國 它是高利貸帝國主義。法國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基本上類似英國。它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工業發展相對緩慢,集中的程度也遠不如美國和德國,壟斷的程度也比較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的工業人口仍然少於農業人口,基本上還是個農業-工業國。而在工業中,重工業又不很發達,以時裝和奢侈品為其特色的輕工業占居優勢,工業中廣泛地存在著大量中小企業。

  法國和英國一樣,也握有大量的殖民地和輸出資本。1914年法國擁有1060萬平方公裡面積和5550萬人口的殖民地。就面積來說僅次於英國和俄國,占第三位,而在人口上則僅次於英國,占第二位。1869年,法國的資本輸出總額為100億法郎,1900年增至300億法郎,而到1913年激增到600億法郎,大大地超過瞭同一時期國內投資的總額,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法國的國外投資多半是借貸資本即公債,而不是對工業企業的投資。法國投資的60%以上集中在歐洲國傢,最多的是俄國,其次是土耳其、奧匈帝國、西班牙和比利時。大量輸出借貸資本帶來的巨額利息收入,加強瞭法國的腐朽寄生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的食利者階層達200萬人之多,連同他們的傢屬,竟占全國人口的1/8以上。

  俄國和日本 它們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在主要帝國主義國傢中,俄國和日本在基本方面是十分相似的。這兩個國傢的資產階級革命都是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進行的,因而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保留瞭濃厚的封建勢力。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並采取極端殘暴的專制主義的政權形式;都是在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多大發展的歷史條件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並都在經濟上對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傢有著依附性。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和日本雖然也確立瞭壟斷資本的統治,但在國內社會關系中,普遍存在著封建關系,在工業技術和其發展水平上大大低於美國和西歐,大部分設備靠進口,幾乎沒有機器制造業。在壟斷組織上,俄國普遍采取辛迪加的形式。參加辛迪加的企業,在商業上喪失瞭獨立性,商品銷售和原料購買完全由總辦事處辦理,但是在生產上仍然保留其獨立性。這種隻在商業上進行聯合的壟斷組織的大量產生,是與俄國各個地區和各個部門之間在經濟上和技術上的巨大差別相聯系的,也是與封建關系的廣泛存在使國內市場問題十分尖銳有關。而在日本,作為壟斷組織最高形式的“財閥”,更帶有濃厚的封建性。

  俄國、日本帝國主義,不僅具有濃厚的封建性,而且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這兩個後起的經濟落後的帝國主義國傢的國內階級矛盾和經濟矛盾都異常尖銳。專制主義政權建立瞭龐大的軍事力量,一方面在國內對人民進行軍事鎮壓,另一方面瘋狂地進行對外侵略,奪取國外市場和殖民地,借以轉移人民視線,緩和國內矛盾。

  

參考書目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樊亢、宋則行主編:《外國經濟史(近代現代)》,第2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