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

  中國明清之際的學者。字甯人,人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清之際,曾在江南參加抗清戰爭。在學術上,他宣導引古籌今,註重當世之務,圖謀恢復明朝。他的著述很多,其經濟思想主要散見於《亭林文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等書中。

  主張發展私有經濟 顧炎武肯定自私自為是人之常情,並主張充分利用這種自私心理,放手讓臣民自為,以達到富國裕民的目的。他還主張“使縣令得私其百裡之地”(《亭林文集·郡縣論五》),如果縣令稱職,可任終身,並可世襲。他認為縣令既將一縣視作自己的私產,就會致力於發展生產,愛護人民,把地方治理好;縣縣如此,也就會達到“天下治”的目的。又如對於礦山,他也認為由縣令作為私產來開發,可以防止紛爭,遠較由天子開發為有利。這是他的“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郡縣論一》)的主張在經濟上的具體應用。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他把與自私自為不可分割的財產私有制看作杜絕紛爭和促進生產的決定因素,這種見解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和進步意義;但他把縣令看作一傢之主,把人民看作子姓,企圖在封建宗法組織形式之下發揮自私自為的作用,並不能解決封建社會的根本矛盾。

  提倡發展農牧業和工礦業生產 顧炎武認為農業和畜牧業是天下的兩大富源,隻要把農牧業搞好瞭,既可富傢,又可富國,因此他非常重視土地問題。針對明末以來中原地區長期戰亂,土地荒蕪的情況,他主張凡有主之田,應督促其田主“疾力耕”,無主之田則應沒收而授予無地農民,使全國耕地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他還主張由官府組織屯墾開荒,以開發邊地;重視紡織之利,積極倡導在西北地區發展與農業相結合的傢庭紡織業;重視采礦之利,認為這是一項重要的富國之策。

  主張減輕租賦 顧炎武認為貧富懸殊是人民不安的重要原因,而貧富懸殊之出現,主要是由田賦和私租太重所致。他指出蘇州一帶,糧稅每畝高達八鬥,甚至有高達一石者,而私租重者至一石二三鬥,少者亦八九鬥,但秋禾一熟,畝產最高不到三石,少者隻有一石有餘,足見租賦之苛重,無以復加。因此他提出瞭減輕田賦和限定私租最高額的主張。他設想:如能“禁限私租,上田不得過八鬥,如此則貧者漸富,而富者亦不至於貧”(《日知錄·蘇松二府田賦之重》)。在田賦問題上,他特別反對征銀,認為以銀為賦造成當時農村賣妻鬻子的慘狀。據此,他提出瞭隻在“通都大邑”可以征銀,不通商的州縣田賦“盡納本色,不得已,以其什之三征錢”(《亭林文集·錢糧論上》)的主張。

  貨幣思想 由於顧炎武把以銀為賦和以銀為貨幣兩者混同瞭起來,同時看到當時白銀來源枯竭的現象,他不贊成以白銀為貨幣,而稱之為“害金”(《錢糧論下》),並認為使用白銀還會導致貪污、搶劫的惡果。他還認為行使紙幣是“罔民”之事,也堅決反對,而主張使用銅鑄幣,並建議對錢法加以整頓。顧炎武指出封建統治者利用發行紙幣來欺騙、搜刮人民,但他沒有認識到兌現紙幣和不兌現紙幣的區別。

  此外,顧炎武還反對封建政府苛征商稅的政策,堅持讓一般小商人獲得較多的自由貿易機會。他還主張大力節省官府的行政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