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經濟活動數量特徵的具體數值或抽象的量相互之間的一種聯繫。這種聯繫可以用有經濟意義的數字來表示,也可以用設定的數學符號來表示。經濟活動既有質的內容又有量的表現。同質的量可以比較,不同質的量無法比較,但也會發生相互聯繫。經濟數量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層次 經濟數量一般分為三個層次:①反映每種經濟現象的水準、規模、速度和變動形態的單一量。如產量水準、企業規模、增長速度、物物價指數等,用絕對數、平均數、相對數等比較簡單的形式來表現,它來源於直接收集的原始資料及其初步加工。②反映經濟現象內部結構和外部依存關系的復合量。它表現出量與量之間的關系或聯系,反映間接聯系的量,如包括直接消耗與間接消耗在內的完全消耗系數,計算起來就比較復雜。③由單一量、復合量共同組成反映經濟現象之間數量聯系的綜合體系。它用各種經濟數學模型來表現,能揭示經濟數量關系變化的規律性。大量的經濟活動表現為錯綜復雜的經濟數量關系。

  特點 經濟數量關系有如下特點:①變動性。它在變動過程中的相對穩定性遠遠低於自然現象的數量關系,影響它變動的因素很多又很復雜,還包括以往時期延續下來的經濟活動的慣性作用。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的條件下,經濟數量關系的變動更加頻繁和激烈。②多樣性和復雜性。經濟數量關系是無窮的,種類繁多,聯系復雜。既有順聯系,即諸經濟量從上一個到下一個循序依次發生影響所形成的聯系;又有逆聯系,即被影響的經濟量反作用於影響它的經濟量形成反饋所產生的聯系。這兩種聯系交織而成的連鎖影響關系,在經濟數量關系中居於重要的地位。③相互依賴性。各個經濟量的作用和影響很難單獨地反映出來,隻有在它們共同作用的總體聯系和綜合結果中才能被認識和把握。④不可重復性。經濟數量關系的變化是一種歷史過程,不可能出現簡單的重復,總是在更高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因此,對它進行模擬和實驗,同研究自然現象相比,要受很大的限制。

  對經濟數量關系進行研究,是豐富和發展經濟理論的需要。經濟理論隻有在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並重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認識和利用各種客觀經濟規律的程度,是與揭示這些規律的數量表現和它們起作用的數量界限分不開的。研究經濟數量關系,同時是計劃和管理經濟的需要。正確的決策不能隻有質的分析,而無量的分析。計劃工作中的平衡計算和方案選擇,以及現代化經濟管理,都要求加強對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