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傢為使經濟由落後變為先進所擬定的長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標和對策。它一般含有社會發展的某些內容,又常稱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一般內容 經濟發展戰略通常包括三個基本組成部分:①制定戰略的實際依據和理論依據。要考慮本國的經濟、社會、科學技術、教育、文化等的歷史和現狀,並明確所遵循的基本指導思想和重要指導原則。②提出在一定時期內擬實現的綜合的、概括的總體目標和在某些方方面比較具體的目標。③提出實現戰略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包括戰略重點、實施步驟、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經濟發展戰略有不同層次和不同范圍,一個國傢、一個部門、一個地區、一個企業,都可有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下一層次或較小范圍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上一層次或較大范圍的經濟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國性的宏觀經濟發展戰略。

  演變過程 經濟發展戰略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運用起來的。由於一系列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傢的出現,經濟發展問題日益突出,逐漸形成以發展中國傢的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的發展經濟學,隨之產生經濟發展戰略概念。美國發展經濟學傢A.O.赫希曼(1915~ )較先使用這一概念,1958年他出版瞭《經濟發展戰略》一書。60年代,不少國傢總結工業化的經驗,提出“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出口替代的發展戰略”等經濟發展的不同型式。同時,聯合國先後制定瞭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個十年的國際發展戰略,使發展戰略概念在國際上更為流行。經濟發展戰略也從指一切國傢經濟增長的戰略,逐漸演變為專指發展中國傢由落後經濟過渡到現代化經濟的戰略。70年代末,中國一些學者開始引用“發展戰略”概念,並進行專門研究。

  發展中國傢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 世界上一般發展中國傢所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從基本方面看,大體可分兩種,經歷兩個階段: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頭一二十年,實行所謂“傳統的發展戰略”(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簡稱CDS)。這種戰略以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為主要目標,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求得國傢的富裕和繁榮。實行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推動瞭社會經濟的發展,擴大瞭對外貿易,提高瞭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有些國傢和地區進入瞭中等國傢行列。但由於片面追求 GNP的增長,往往忽視人民福利,以過高的積累率,過多地發展重工業,導致經濟比例失調,經濟結構不合理,消費品不足,貧富懸殊,財政赤字、外債劇增,通貨膨脹,環境惡化。

  ②由於實行傳統發展戰略的結果不理想,60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傢改行所謂“變通的發展戰略”(Altern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簡稱ADS),或稱“新的發展戰略”。這種戰略,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以滿足人們基本需要為目標,在增加GNP的同時,重視保證最低限度的人類需要,重視生活的物質質量,重視分配的公平。它要求新的衡量體系,較通行的有:美國經濟學傢W.D.諾德豪斯和J.托賓(1918~ )提出的“可維持的經濟福利量”(Sustainable Measure of EconomicWelfare),美國經濟學傢M.D.莫裡斯(1921~ )提出的“生活的物質質量指數”(Physical Quality of LifeIndex,簡稱 PQLI)。這些衡量體系設想突破瞭單純以GNP增長作為評價標準,分別納入閑暇、環境、壽命、死亡率、識字率等因素。這在某種程度上迎合瞭群眾願望,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傢當前的社會條件下難以真正實行。

  為實現一定的戰略目標,需采取相應的戰略方針、政策和措施。由於各國實際情況不同,在這些方面所采取的決策不可能完全一樣。石油生產國和非產油國,新興工業國和低收入國,資源豐富的大國和自然條件差的小國,在決策上會有許多區別。一般認為,從本國國情出發,產業結構合理化;自力更生為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條件;把國內發展戰略同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南南合作緊密結合起來,應是發展中國傢的共同要求。

  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過去雖長時期沒有使用經濟發展戰略概念,但在不同的時期提出的總路線、總任務和總方針、總政策等,實際上含有經濟發展戰略的意義。中國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遵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從中國的特殊國情出發,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它既不同於“傳統的發展戰略”,也不同於“變通的發展戰略”。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以後,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發生瞭重大的轉變,即更加註意在經濟增長基礎上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強調以高效益為中心任務;主要依靠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從事內含擴大再生產;開發物力資源和開發人力特別是智力資源並重;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傢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見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

  

參考書目

 劉國光主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