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制約關係,以及為保證經濟運轉所採取的管理經濟的具體形式所構成的總體。這一總體的形成,一方面取決於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生產者主體的能動作用。

  詞源 機制一詞最早來自希臘文mechane,意指機器、機械、機構。這一工程學概念相繼為其他學科所採用。社會經濟形態作為社會機體也有自己的經濟機制,受一定的經濟規律的支配。在經濟機制形成和發揮作用的整整個過程中,都同人們的活動相聯系。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現實的經濟活動總是體現有生命的主觀因素(勞動力)的作用。經濟規律具有客觀的性質,但經濟規律的作用要通過人們的經濟活動才能實現,因此,在分析經濟機制的內涵時,既要把握它的客觀性質,又不能忽略主觀因素的作用。

  內容 經濟機制作為一種體系,一般是由經濟組織、經濟杠桿、經濟政策等構成。其內容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關系規定的,但是它又超出瞭生產關系本身的范圍,既同生產力有關,又同上層建築(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有關。因此,在對社會現象分類時,經濟機制不能完全歸入生產關系范疇,也不能完全歸入上層建築范疇,而是介乎兩者之間的特殊社會現象,是兩者的一種結合體。

  在不同社會經濟形態中,存在著不同類型的經濟機制。在生產關系本質相同的情況下,在不同國度和同一國度的不同時期,經濟機制也會有所差別。但這種差別是同一類型經濟機制本質相同條件下的差別,而不同於本質不同的不同類型經濟機制之間的差別。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形態中,按照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可以劃分為資本主義經濟機制和社會主義經濟機制兩大類。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剩餘價值規律、價值規律通過市場競爭、供求關系變化而形成的價格等具體形式,自發地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雖然資本主義經濟機制也是體現瞭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相互結合,但是自發性是其重要特征。

  與資本主義經濟機制不同,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主觀因素起著重大的作用,自覺性成為社會主義經濟機制的主要特征。社會主義經濟機制是人們根據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覺地建立並發揮其作用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社會主義經濟機制賴以建立的基礎,在社會主義經濟范圍內起作用的客觀經濟規律決定著經濟機制的構成,包括采取什麼式樣的體制、組織、手段、方式和方法來影響、調節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社會主義的經濟機制 是組織和管理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廣泛和復雜的體系。它包括相互制約的社會主義經濟諸因素的內在結合關系,及其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向前發展的作用機制。同時,它也包括國傢組織管理經濟的機構,有關發展經濟的方針、政策,以及影響、制約經濟發展的杠桿。社會主義經濟機制組成部分之一的作用機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諸因素的內在制約關系,蘊含於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本質中,因而是無形的。至於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機制具體形式的利用機制,是人們自覺地依據經濟規律所建立的實現經濟規律作用的具體形式,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經濟管理的機構和組織,包括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實施領導和組織的綜合管理機構(計劃、財政、勞動、商業、物資等)和專業管理機構(工業、農業等),實行獨立核算的企業經濟組織管理機構,以及在企業基礎上組建的各種形式的聯合公司。②指導經濟活動的方針、政策和規定,主要指國傢有關計劃、財政、勞動、工資、價格、物資等方面的政策規定,以及為指導經濟活動所采取的具體措施。③經濟杠桿,包括用來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價格、信貸、稅收、利潤、工資等等。社會主義經濟機制的各個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經濟管理機構通過制定指導經濟活動的方針、政策對國民經濟實施管理,而各項經濟方針、政策要收到實效,又都離不開對經濟杠桿的運用。

  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經濟機制有一個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因為人們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本質和經濟規律有一個認識過程。同時,具體建立怎樣的比較適宜的經濟機制,也有一個實踐和積累經驗的過程。

  近年來,中國隨著經濟改革的進行,經濟學界對經濟機制的論述越來越多,但對這一概念的內涵的認識還存在分歧。概括起來有三種觀點:①認為經濟機制就是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②把經濟機制與經濟政策、經濟杠桿等同;③認為經濟機制是客觀經濟規律與經濟規律在經濟實踐中具體表現形式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