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採用大工業生產的方式建造工業和民用建築。它是建築業從分散、落後的手工業生產方式逐步過渡到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全過程,是建築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歷史發展 建築工業化的概念起源於歐洲。18世紀產業革命以後,隨著機器大工業的興起、城市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建築工業化的思想開始萌芽。20世紀20~30年代,早期的建築工業化理論就已基本形成。當時有人提出,傳統的房屋建造工工藝應當改革,其主要途徑是由專業化的工廠成批生產可供安裝的構件,不再把全部工藝過程都安排到施工現場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面臨住房緊缺和勞動力缺乏兩大困難,促使建築工業化迅速發展。其中,法國和蘇聯發展最快。到60年代,歐洲各國,以及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傢也都迅速發展。對發展中國傢如何實現建築工業化問題,聯合國經濟事務部在1974年發表瞭《關於逐步實現建築工業化的政府政策和措施指南》,認為建築工業化是20世紀不可逆轉的潮流。發展中國傢雖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但是各國根據現有條件,有步驟地推行建築工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仍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建築工業化始於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務院在1956年5月作出的《關於加強和發展建築工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為瞭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建築工業,必須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工廠化、機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對建築工業的技術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築工業化的過渡。”隨後即迅速建立起建築生產工廠化和機械化的初步基礎,對完成當時的國傢建設任務起瞭顯著的作用。經過20多年的實踐,1978年國傢基本建設委員會正式提出,建築工業化以建築設計標準化、構件生產工業化、施工機械化以及墻體材料改革為重點。

  基本內容 世界各國推行建築工業化各有不同的做法和要求。建築工業化的基本內容和發展方向可概括為:①建築標準化。這是建築工業化的前提。要求設計標準化與多樣化相結合,構配件設計要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②構配件生產工廠化和發展新型建築材料。這是建築工業化的物質基礎。具體包括:采用裝配式結構,預先生產出各種構配件運到工地進行裝配;混凝土構配件實行工廠預制、現場預制和工具式鋼模板現澆相結合,發展構配件生產專業化、商品化,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預制裝配程度;在建築材料方面,積極發展經濟合用的新型材料,重視就地取材,利用工業廢料,節約能源,降低費用。③施工機械化。這是建築工業化的核心,即實行機械化、半機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施工機械化水平。④組織管理科學化。這是建築工業化的重要保證。從建築的設計開始,直到構配件生產,施工的準備與組織,建築生產全過程都應當納入科學管理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