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中國南宋思想傢、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他畢生堅持抗金鬥爭,屢次上書請求改革弊政。為瞭反對茍且偷安,批判唯心主義理學,他同朱熹(1130~1200)長時期地展開瞭“王霸義利”之辯,對當時的思想界界產生瞭重要影響。他的經濟思想具體體現瞭他的功利主義思想。他一生未曾作官,著作編為《陳亮集》。

  欲利 陳亮認為人生有欲,財富的有無多寡是人們關心的事,就是三代“聖人”,也同樣追求富貴。有瞭“富貴尊榮”,才能使人們的“耳目口鼻之與肢體皆得其欲”(《問答下》),不能把各種物質享受視為身外之物。因此,他宣揚“事功”,認為功利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支配的作用。他心目中的功利,主要指抗金復國,但也包括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傢財力充裕的追求。

  陳亮從“人生不能無欲,有欲不能不爭”的觀點出發,主張人們在滿足私欲,享受各種消費品方面,不能離開封建等級制度的規律,其滿足的程度應該“高卑小大,則各有分也;可否難易,則各有辨也”(《問答下》)。他要求君主不要因位尊勢強而縱欲,臣民則不宜過分計較利害而慢上,應該一切聽從君長擺佈。這反映瞭封建功利主義的本質。

  田制 陳亮提出,要想天下財富充裕,國用富足,必須從財利的本源和有關制度上去探求。他認為井田制雖然是好制度,但已無法恢復。他對南宋初林勛在《本政書》中提出的一夫占田五十畝的土地平均分配方案表示贊同,並補充若幹意見,主張“凡朝廷郡縣之官,皆使有田”(《書林勛本政書後》)。林勛的方案,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危機重重的南宋,無疑是一種空想,陳亮和他一樣天真,這反映瞭在尖銳的土地問題面前,地主階級思想傢都是束手無策的。

  農商 在農商關系上,陳亮提出瞭“農商一事”的思想,認為“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兩者應該“求以相補,而非求以相病”(《四弊》)。這是對傳統的重農輕商思想的否定,反映瞭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他還要求實行加惠富商大賈的政策,並認為這關系到國勢的強弱。

  財政 對於財政問題,陳亮不主張稅賦收入全部歸之中央,說這是“括郡縣之利以為富”(《上孝宗皇帝第一書》),應該給郡縣留一部分,“與以州賦而縱其自用”(《中興論》),這樣便可免除各地任意加賦之弊,並有利於抗金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