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以現金(通貨)存入銀行的存款和銀行因放款、投資和貼現而形成的存款。

  原始存款 又稱本原存款,是能夠形成商業銀行準備金的存款,也是商業銀行創造信用、供給存款貨幣的原本或基礎。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傢C.A菲力浦斯在其1926年出版的《銀行信貸》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原始存款的變動會影響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如果降低原始存款的比率,便能提高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這一理論為後來一些經濟濟學傢所繼承和發展,並被用以說明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和存款貨幣的供給過程。原始存款作為能夠形成商業銀行準備金的存款,是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負債賃證。因此,凡是能夠影響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負債憑證的因素,都是原始存款的決定因素。這些因素歸納起來有:①中央銀行資產項目變動。在不兌現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資產引出負債,信貸創造貨幣。作為中央銀行的負債,原始存款的增減首先是由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規模決定的。中央銀行的資產項目主要有三:對財政債權、對商業銀行債權和黃金外匯占款。中央銀行資產業務規模擴張,原始存款數量增加;中央銀行資產業務規模收縮,原始存款數量減少。②法定準備率變動。在中央銀行的資產項目一定時,法定準備率的變動是導致中央銀行負債從而使原始存款變動的另一因素。法定準備率提高,原始存款數量減少;法定存款準備率降低,原始存款數量增加。③現金(通貨)在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部門之間流動。現金由非銀行部門流入商業銀行,原始存款數量增加;現金由商業銀行流入非銀行部門,原始存款數量減少。

  派生存款 又稱轉來存款,是商業銀行將其原始存款運用於資產業務後所形成的存款。菲利普斯指出,派生存款是接受銀行放款和票據貼現的顧客將其資金轉入自己的存折上,或是轉入新開立的存折上的存款。與原始存款概念一樣,這一理論為後來的經濟學傢用以說明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和供給存款貨幣過程。派生存款是商業銀行創造信用、供給存款貨幣的結果,凡是能夠影響商業銀行信用、供給存款貨幣能力的因素,都是派生存款的決定因素。歸納起來有:①通貨比率的高低。通貨比率越高,由非銀行部門流入商業銀行的原始存款越少,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多。②法定準備率的高低。法定準備率越高,商業銀行所能運用於資產業務的原始存款數量越少,信用創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多。③超額準備比率的高低。超額準備比率越高,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規模越小,信用創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多。

  聯系與區別 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是貨幣供給過程中的一對互動變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聯系是:①原始存款數量變動是派生存款數量變動的唯一動因,派生存款數量變動要由原始存款數量增減來解釋;②原始存款數量變動在先,派生存款數量變動在後,沒有原始存款數量的張縮,便沒有派生存款數量的增減。區別是:①原始存款系由商業銀行被動收受,派生存款則由商業銀行主動創造;②原始存款能夠充當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派生存款則不能;③原始存款的形成並不增加貨幣供應總量,派生存款的形成則要增加貨幣供應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