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指國傢管理信用活動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廣義指由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機構和信用管理體制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信用諸要素有不同的結合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的信用制度。

  前資本主義信用制度 與小生產者、自耕農和手工業主佔優勢的情況相適應,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以高利貸信用為主體的信用形態。其特徵是,信用形式單一,沒有有規范的信用機構和信用工具,具有實物性、消費性和破壞性,很少體現調節性和生產性。由於不具備基本的信用要素,所以,在前資本主義條件下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對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信用制度。

  資本主義信用制度 與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相適應,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以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為基本形式的信用制度。整個資本主義的信用制度以商業信用為基礎。與信用形式的多樣化發展相適應,各種銀行機構和非銀行機構信用獲得廣泛而多層次的發展,各種信用機構之間尤其是各商業銀行間的分工日益縮小,競爭日趨激烈,銀行萬能化趨勢日漸加強,銀行信用機構的積聚和集中不斷發展。在資本主義信用制度中,匯票、期票、支票、本票等各種信用工具以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媒介,具有很強的流通性。其信貸管理體制具有分散性和多層次性。中央銀行作為信用的調控管理中樞,主要通過市場機制、運用間接手段對各種信用工具的流通進行調控,信用活動本身依資本主義經濟周期而變化。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它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前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轉到另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信用制度既是把資本主義的生產擴大到極限的工具,又是加深其內在矛盾,為向新社會制度過渡準備物質前提條件的因素之一。

  中國的信用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較長時期內實行與高度集中的產品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信用制度,其主要特征為:①信用形式單一,幾乎隻有銀行信用一種形式,商業信用、國傢信用和消費信用都未能得到合理的發展;②信用工具簡單化,隻有紙幣、支票等少數信用工具,由於沒有金融市場,其流通也受到限制;③信用機構單一化,隻有信貸發行合一的國傢銀行和少數專業銀行;④信用資金實行統存統貸、統收統支的供給制;⑤在管理體制上,強調一切信用集中於銀行,管理手段單一化、行政化。

  1979年以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一種以國傢銀行和銀行信用為主體的多種信用機構、多種信用形式並存,體現國傢宏觀調控與市場運行機制相結合的新的信用制度正在形成。其主要特點是:①信用制度具有商品性和計劃性雙重性質,由此決定在堅持銀行信用主導地位的同時,允許並鼓勵發展商業信用、國傢信用、消費信用、租賃信用和民間信用等靈活多樣的信用形式;②信用機構專業化多層次發展,形成各種專業銀行和專門信用機構並存的信用體系;③信用工具多樣化,並在逐步建立金融市場的基礎上進入流通;④建立中央銀行體制,實行直接與間接調控相結合的中央和省(市)兩級調控的信用管理體制,並逐步運用經濟手段和信用杠桿管理信用活動;⑤信貸資金的管理逐步朝著“借貸制”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