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易蔔生

  挪威戲劇傢和詩人。

  生平 1828年3月20日出生於挪威南部希恩鎮一木材商人傢庭,由於父親破產,隻受過幾年小學教育。1843年被送到一個小小鎮上的藥店當學徒,業餘時間刻苦自修,註意研究世界文學名著,並開始參加社會活動和文學創作活動。1850年易卜生離開藥店去首都克裡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在1848年席卷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下,和一些進步社會活動傢、作傢一起參加工會活動和新聞工作。不久,易卜生對政治社會活動失去熱情,專心從事戲劇創作。1849年,他完成瞭第一部劇本《卡提利那》,並於1850年出版,但沒引起註意。1849年,他寫瞭第二部劇本《勇士之墓》,上演獲得成功,大大激發瞭他的戲劇創作熱情。

  易卜生的藝術才華受到挪威著名小提琴傢O.佈爾的贊賞,因此當他創建的民族劇院於1851年在卑爾根落成時,便聘請易卜生去擔任劇院編導。從1851~1857年,易卜生共為劇院完成6部劇本:《諾爾瑪,或政客的愛情》(1851)、《聖約翰節前夜》(1852)、《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4)、《索爾豪格的宴會》(1855)、《奧拉夫·利列克朗》(1856)和《海爾格蘭的海盜》(1857)。

  1857年,易卜生改任首都挪威劇院的導演,直到劇院於1862年倒閉。1862~1863年他寫出瞭諷刺劇《愛的喜劇》(1862)和歷史劇《凱覦王位的人》(1864)。由於對挪威的現實社會問題進行瞭揭露和批判,遭到保守分子的強烈反對。1863年,易卜生被任命為克裡斯蒂安尼亞劇院的顧問,但工資微薄。

  1864年,在丹麥-普魯士戰爭期間,挪威政府拒絕出兵援助丹麥,使他滿懷憤怒離開瞭祖國。在國外期間,易卜生經常旅居意大利和德國,直到1891年回國。他生活困頓,1900年中風,長期臥病,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議會和各界人士為他舉行國葬。

  劇作 易卜生的戲劇創作分為三個不同階段,即浪漫主義階段、現實主義階段和象征主義階段。易卜生的浪漫主義戲劇又被稱作民族浪漫主義戲劇。劇作大都取材於挪威的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以歌頌民族英雄主義為其基本主題。《凱覦王位的人》是易卜生浪漫主義創作階段的最後一部劇本,描寫歷史上曾經使挪威稱雄歐洲的哈康·哈孔松國王和斯庫勒伯爵之間的鬥爭故事。此後,易卜生逐漸轉到現實主義的戲劇創作道路上來,其間寫出瞭《佈蘭德》(1865)、《彼爾·英特》(1867)和《皇帝與加利利人》(1864~1873)。《佈蘭德》和《彼爾·英特》是易卜生從浪漫主義過渡到現實主義創作階段時完成的兩部哲學劇,它們為作者贏得瞭世界聲譽。《佈蘭德》寫的是虔信上帝、以“全有或俱無”的精神犧牲自己的一切,追求高尚理想的牧師佈蘭德同庸俗的資產階級社會徒然抗爭的個人悲劇。《彼爾·英特》寫的是全無理想和道德原則、但求滿足私欲而自甘墮落的浪子彼爾·英特的冒險經歷及失敗結局。易卜生肯定佈蘭德,批判彼爾,是從互為對照、補充的兩個方面表現瞭同一主題。

《彼爾·英特》劇照

  《皇帝與加利利人》被稱作世界歷史劇,內容非常龐雜,其中心事件是公元4世紀羅馬發生的一場宗教鬥爭。《青年同盟》是一部諷刺喜劇,反映的是挪威帶有地方性的政治社會問題。在《皇帝與加利利人》之後,易卜生相繼寫下瞭他的四大社會問題劇:《社會支柱》(1877)、《玩偶之傢》(1879)、《群鬼》(1881)和《人民公敵》(1883)。

  《社會支柱》描寫造船商博尼克以卑鄙手段發財,被譽為“社會支柱”,當其真實面目要被揭露時,不惜采取殺人滅口的辦法,將受害者置於死地。作者以博尼克在為他舉行的慶祝大會上懺悔罪過為結尾,這種處理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

  《玩偶之傢》是易卜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通過女主人公娜拉和她的丈夫海爾茂的傢庭生活,揭露和批判瞭資產階級婚姻及其倫理道德觀念的虛偽性,當娜拉認識到自己的玩偶地位時,她毫不遲疑地離傢出走瞭。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劇的標準結局,即沒有結局的結局。劇本無論就內容或形式而言,在歐洲戲劇發展史上都屬創舉,影響深遠。《玩偶之傢》情節單純,結構緊湊,形式完整,矛盾沖突集中尖銳,顯示出古典主義“三一律”的影響,但它的四堵墻的室內佈景則是易卜生的創造。緊張的戲劇場面、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畫、有力的戲劇懸念以及精煉明確的戲劇語言等,都是《玩偶之傢》的藝術特色。

《玩偶之傢》劇照

  《群鬼》反映的也是愛情、婚姻和傢庭生活問題。女主人公阿爾文格夫人和一個放蕩的男子結婚後,生活不幸。但是在一個牧師的勸說下,卻逆來順受,使自己成瞭資產階級婚姻關系和倫理道德的犧牲品。

  《人民公敵》是易卜生在現實主義創作階段所寫的最後一部劇本。正直的斯多克芒醫生發現療養地的礦泉中含有傳染病菌,要求重建礦泉管道,但市長及一夥資本傢卻唯恐損害他們的利益而堅決反對,並煽動群眾向他進攻,宣佈他為“人民公敵”。從斯多克芒醫生的失敗說明易卜生對他自己提出的“精神反叛”或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進行個人反抗的主張有所動搖瞭。

《人民公敵》劇照

  在象征主義創作階段,易卜生寫瞭《野鴨》(1884)、《羅斯默莊》(1886)、《海上夫人》(1888)、《海達·加佈勒》(1890)、《建築師》(1892)、《小艾友夫》(1894)和《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在這些劇本中對於具體的社會問題的揭露和批判減少瞭,對於抽象的人生問題的探討增多瞭,對於外在的矛盾沖突的描繪減少瞭,對於內在的心理活動的展現增多瞭,積極的現實主義內容減少瞭,消極的思想因素增多瞭。

  《野鴨》是易卜生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象征主義戲劇,其中一隻受傷的野鴨象征著主人公雅爾瑪。他遭受現實生活的打擊而陷入庸俗的生活泥潭。另一個重要的劇中人物格瑞格斯憑著個人的主觀願望,力圖挽救雅爾瑪,但充滿市俗氣的雅爾瑪卻一步也離不開他那種自欺欺人的寄生生活。

  象征主義有時是和神秘主義聯系在一起的。這種情況在《羅斯默莊》裡有所表現。羅斯默莊有一匹神秘的白馬,它一出現就會發生死亡事件。易卜生在劇本裡還著重描寫一場新舊思想的鬥爭。

  在其餘幾部劇本當中,《建築師》(1892)和《當我們死而復醒時》反映易卜生晚年的思想和生活。前者寫的是一個建築師的悲劇,後者寫的是一個雕刻傢的悲劇。建築傢蘇爾納斯在事業上已經取得光輝的成就,但他害怕他的地位被青年取代,於是不聽勸告,爬到他自己設計的象征理想的高塔上去安放一個花環,結果從上面摔瞭下來。和《建築師》相比,《當我們死而復醒時》更富於詩意。老雕刻傢魯貝克後悔過去沒有接受女模特兒的愛情。為瞭找回失去的愛情,魯貝克不顧風暴跟她往陽光照耀的山頂上爬去,最後被埋在雪崩之中。

  易卜生被稱作歐洲現代戲劇之父。他的主要創作成就在現實主義戲劇方面,以他的四大社會問題劇為最高標志。這些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生活和思想內容,而且是以一種嶄新的戲劇樣式出現的。從古希臘戲劇分成悲劇和喜劇兩大類以後,這個分類傳統就長期被保留下來。18世紀法國啟蒙戲劇傢D.狄德羅曾經要求突破這個傳統,創造一種介乎悲劇和喜劇之間的嚴肅體裁的戲劇,這到易卜生手裡才真正得以實現。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既不是喜劇,也不是悲劇,它給易卜生贏得瞭歐洲戲劇史上劃時代作傢的地位。

  易卜生在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醜惡現象的過程中,曾經提出一些“僻論”,集中地反映瞭易卜生的思想和觀點。激進的易卜生和溫和的B.比昂松這兩位挪威戲劇傢對於許多政治社會問題的看法不一致,但是有一個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人們的道德墮落。

  在創作方法上,易卜生的現實主義戲劇堪稱典范。他十分重視創作技巧,結構精致完美,顯示出當時西歐各國流行的、以法國戲劇傢斯克利佈為首的結構精巧劇的影響,但是他不單純地運用技巧來追求戲劇效果,而是力圖更好地反映現實社會問題,發揮戲劇藝術應有的社會教育作用。

  影響 易卜生是挪威民族戲劇創始人,生前一直遭到挪威保守分子的反對。在他的直接影響下,挪威產生瞭一批戲劇傢。易卜生的戲劇首先在西歐各國產生瞭重大影響。19世紀末葉,在西歐各國的許多舞臺上,易卜生的戲劇居於首要地位。歐洲的許多戲劇傢,如英國的蕭伯納、德國的G.豪普特曼、俄國的А.П.契訶夫等人,都或多或少地接受瞭易卜生的影響。瑞典J.A.斯特林堡的戲劇成就也是和易卜生的影響分不開的。20世紀美國E.奧尼爾等人的戲劇創作,也深深打上瞭易卜生的烙印。

  在中國,易卜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五四”運動以前,春柳社曾於1914年將《玩偶之傢》譯成中文並搬上舞臺,《新青年》四卷六期(1918年6月)還出過《易卜生專號》。“五四”運動時期及以後,他的許多劇本相繼被譯成中文出版,其中有些劇本在舞臺上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易卜生戲劇的一些舊譯本重新出版,也不斷有新的譯本問世。1982年,《彼爾·英特》第一次被譯成中文,並於1983年由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上演。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79班演出《彼爾·英特》劇照

  

參考書目

 P.Fraenkl,Ibsens veitil drama,Oslo,1955.

 D.Haakonsen,Henrik Ibsens realisme,Oslo,1957.

 G.Brandes,Henrik Ibsen,London,1899.

 G.B.Shaw,The Quintessence of Ibsenism,London,1932.

 H.Koht,The Life of Ibsen,New York,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