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綜合性文藝團體。簡稱“西戰團”。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指示以抗日軍政大學二期四大隊部分學員為主於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組成。主任丁玲,副主任吳奚如。

  1937年9月,西戰團從延安出發,赴國民黨統治區的華北抗日前線開展工作。途中在山西大寧、臨汾、太原等地為群眾宣傳演出,節目有丁玲創作的獨幕話劇《重逢》、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鼓詞《勸夫從軍》及《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秧歌舞等。後因抗戰形勢變化化,西戰團轉移到晉東南一帶隨十八集團軍總部行動,對根據地軍民及國民黨軍隊進行宣傳工作。1938年3月,西戰團到西安舉行瞭3次公演,演出瞭新創作的反映山西前線軍民團結抗戰的多幕話劇《突擊》、秦腔《烈夫殉國》、獨幕話劇《重逢》等。1938年7月,西戰團回延安匯報工作,演出瞭新創作的京劇《白山黑水》。

西北戰地服務團演出的《李秀成之死》

  1938年11月,西戰團在周巍峙率領下,再次離開延安,到晉察冀根據地開展工作。在5年半時間裡,他們和根據地軍民一起,積極參加反掃蕩鬥爭,同時深入邊區部隊和農村,用戲劇、音樂、文學、美術等多種文藝形式進行宣傳鼓動工作。1940年,西戰團深入根據地農村,幫助農民組織瞭100多個村劇團,並先後在唐縣、完縣、繁峙縣舉辦瞭3個鄉村藝術幹部訓練班,為地方培養瞭數百名文藝骨幹。同年,西戰團建立瞭少年兒童演劇隊,專門為根據地兒童演出他們喜愛的節目。1942年,西戰團選拔20多人組成政治攻勢宣傳隊,在武裝工作隊護衛下,深入到平山縣、應縣、繁峙縣日軍據點周圍的村莊作口頭和演出宣傳。這一時期,他們創作瞭大量富有戰鬥氣息、鼓舞人心的文藝作品。其中,戲劇組不僅在根據地上演瞭《雷雨》、《李秀成之死》、《復活》等中外優秀作品,而且新創作的話劇、歌劇、兒童劇、活報劇近60部。影響較大的話劇有《程貴之傢》(賈克創作)、《慰勞》(王犁創作)、《哈那寇》(凌風創作)、《模范公民》(田野、洛丁、朱星南集體創作,田野執筆)等;歌劇有《團結就是力量》(牧虹編劇,盧肅作曲)、《不死的老人》(邵子南編劇,周巍峙、陳地作曲),兒童歌劇《八路軍和孩子》(田野編劇,趙尚武、周巍峙作曲)等。

1941年西北戰地服務團演出的《雷雨》

西北戰地服務團在晉察冀邊區演出《不死的老人》

  1944年4月,西戰團返回延安,演出瞭《把眼光放遠一點》、《慰勞》等劇。同年10月,西戰團撤銷建制,全團人員編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同時,原西戰團成員邵子南等投入歌劇《白毛女》創作工作,另一部分人員創作瞭《糧食》、《敵後合作社》、《突圍》3個獨幕話劇,並為中國共產黨的七大代表演出。

  西戰團在其活動的7年中,培養和造就瞭一批戲劇人才。其中有影響的有凌風(凌子風)、牧虹、賈克、田野、陳強、吳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