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劇作傢。青年時期在波恩學習醫學、德國文學和哲學。1928年遷居柏林,從事戲劇活動。1931年同B.佈萊希特合作改編М.高爾基小說《母親》。1933年後遭納粹通緝,化名克利斯蒂安·蒙克,繼續從事寫作。1937年任席勒劇院藝術顧問,參加地下反法西斯鬥爭。1942年被判叛國罪入獄。1945年被蘇軍解放,被任命為盧考市長。1946年重返柏林,創建赫伯爾劇院。1951年任漢堡劇院主任藝術顧問。1969年逝世。

  19928年,魏森博恩發表第一部劇作《潛水艇S4》,采用報告文學手法,表現反戰主題,上演後引起強烈反響。戰後創作的《地下工作者》(1945),表達瞭作者從事地下反法西斯鬥爭的經驗;《罪惡的淵藪》(1946)描寫兩個大資本傢的不道德行為;《兩個天使下車》(1954)以諷刺喜劇手法,描寫兩個火星姑娘在地球上的種種遭遇,表現瞭作者的反戰思想;《格廷根大合唱》(1958)歌頌瞭格廷根18位科學傢反對原子備戰的精神。重要作品還有《瑙依貝爾夫人》(1935)、《歐倫施皮格爾的敘事謠曲》(1949)、《羅夫特》(又名《丟失的面子》,1956)等。1956年和1961年曾兩度訪華,並改編昆曲《十五貫》,於1959年在漢堡上演。

  反對軍國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是魏森博恩劇作的重要主題。他晚年提出“無地點戲劇學”原則,認為舞臺上的佈景、道具和佈幕會限制觀眾的想象力,強調運用陌生化效果和技巧性表演,反對幻覺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