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羅蘭

  法國作傢。舊譯羅曼·羅蘭。1866年1月29日生於巴黎附近的克拉姆西鎮。1889年從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歷史系畢業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院做研究生,兩年後回國做中學教師,同時開始寫作劇本。1894年完成瞭題為《義大利歌劇之起源源》的論文,被授予博士學位。1903年發表《貝多芬傳》,蜚聲法國文壇。同年發表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多夫》第一卷,1912年10卷出齊,獲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1919年羅蘭發表《精神獨立宣言》宣言,號召各國知識界聯合起來反對侵略戰爭,這標志著他已經從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頭,投身到瞭社會鬥爭之中。這個時期他的代表作有政論集《搏鬥十五年》、長篇小說《母與子》等。卒於1944年12月30日。

  羅蘭畢生的創作事業以寫劇本開始,也以寫劇本告終。他一生總共寫過20多部劇本,現存12部。其中,上過舞臺的不到一半。羅蘭將這12部劇本分為3組,《大革命劇》、《信仰的悲劇集》和反戰劇。《大革命劇》包括8部劇本:《群狼》(1898)、《理性的勝利》(1899)、《丹東》(1900)、《七月十四》(1902)、《愛情與死亡的較量》(1925)、《百花盛開的復活節》(1926)、《獅子座流星》(1928)和《羅伯斯庇爾》(1938)。這是羅蘭戲劇遺產中最重要的部分。羅蘭在《革命劇·序言》中,說明他創作《大革命劇》有兩個思想根據,一曰歷史傳統,二曰時代要求。一方面,他始終認為18世紀末年的法國大革命中有一些值得永久奉行的精神原則;另一方面,用大革命的精神鞭策20世紀的法國人,使大傢精神振作起來,為“法蘭西民族復興”而努力。這些劇本全部取材於18世紀末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劇本《群狼》用1793年法國革命遠征軍中發生的陷害一名無罪軍官的冤案,影射19世紀末年震動法國全國幾乎引起內戰的誣告猶太族軍官德雷福斯裡通外國的冤案。作者反對為瞭達到政治目的而不講信義、制造假案冤案、草菅人命。他認為必須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才真正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利益。在8部革命劇中,《群狼》的思想性與現實意義最為深刻。《七月十四》中的主人公是1789年7月14日起來造反、攻占象征封建暴政的巴士底政治犯監獄的巴黎平民百姓。

  《羅伯斯庇爾》表現激進派的革命傢羅伯斯庇爾在政敵們的打擊之下身受重傷,即將被送上斷頭臺。這時,他覺悟到自己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脫離勞苦大眾。

  《愛情與死亡的較量》也是有特色的作品。它描寫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恐怖時期,一位著名的化學傢被他的一個老朋友出賣,誣告他發表反革命言論,於是成瞭斷頭臺上的冤死者。這部劇本結構緊湊,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是羅蘭劇本中戲劇性比較強的優秀之作。

  《信仰的悲劇集》1913年出版於巴黎,包括寫作於1893~1898年間的3部劇本:《聖路易》、《艾爾特》和《理性的勝利》。《聖路易》是宗教劇,宣揚基督教信仰的激情,內容是法國國王路易九世(1226~1270)在率領十字軍東征的途中,積勞成疾身亡。《艾爾特》取材於17世紀荷蘭的歷史,描寫一個十五六歲的王子密謀和人民大眾的力量結合起來,打倒謀殺老王篡奪王位的敵人,終於因為王子太信任他的戀人,密謀泄露,事敗垂成。《理性的勝利》取材於18世紀末年法國革命史料,後來被作者自己改列入革命劇。這樣,信仰的悲劇隻剩下兩部劇本。

  反戰劇包括1903年發表的《總有一天》和1919年發表的《裡呂裡》。《總有一天》寫1902年英帝國主義武裝爭奪荷蘭在南非殖民地的故事。劇本作者反對一切戰爭,同情被英國人打敗的老牌殖民主義者荷蘭。《裡呂裡》是寓意劇,用漫畫式的人物形象表達各種抽象概念。裡呂裡是一個女性人物,她的任務是妖言惑眾,把人們都搞得頭昏腦脹,爭先恐後地投身於戰爭。

  羅蘭是“人民戲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法國革命紀元2年風月20日(即公元1794年3月10日),公安委員會議決,巴黎的法蘭西劇院每月必須為人民群眾演出若幹場,劇院門口要飾“人民劇院”幾個大字,巴黎各劇院的演員們必須輪流為人民劇院義務演出。不久,雅各賓政黨垮臺瞭,公安委員會的一切政令成瞭廢紙,人民劇院沒有成為事實。

  19世紀末,巴黎一批青年作傢創辦瞭一個戰鬥性的刊物《戲劇評論》,企圖發起一個戲劇革新運動,具體計劃之一是秉承革命先輩的遺志,在巴黎成立人民劇院。羅蘭是經常在《戲劇評論》上發表文章的青年作傢之一,他是人民劇院計劃的熱烈支持者。他的革命劇中的至少一部分,就是為瞭給人民劇院排演而寫的。可是這個計劃後來也成瞭泡影。羅蘭在他的論著《人民戲劇》中提到人民劇院的計劃之所以流產,除瞭缺乏經費這個重要原因之外,還因為當時法國官方企圖插手人民劇院的籌備工作,引起以《戲劇評論》為中心的青年作傢的反對。

  從人民戲劇運動失敗的經驗中,羅蘭總結出一個教訓:“要辦人民劇院,必須先有人民。”意思說,必須先提高人民的政治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