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傢、文藝評論傢。生於北海道松前郡一教師傢庭。小樽高等商業學校畢業後,於1928年進東京商科大學深造。翌年創辦《文藝評論》雜誌,致力於愛爾蘭作傢喬伊絲的介紹,並根據喬伊絲的文藝理論,提出所謂“新心理主義文學”,長篇小說《得能五郎的生活和意見》(1940)就是按照這種理論寫成。小說沒有完整的情節和結構,通篇都是主人公新聞記者得能五郎縱談天下大事。此後,伊藤除在北海道大學、東京工業大學任教外,還研究奧地利心理學傢佛洛德和英國作傢勞倫斯的作品,並因譯勞倫倫斯的《恰特裡夫人的情人》,被指控為“散佈色情文學”而起訴,文藝界知名人士紛起支援,開展有組織的抗議運動。195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鳴海仙吉》,被認為是《得能五郎的生活和意見》的戰後版,反映瞭他對生活和藝術的現代派觀點。小說寫一天之內的事,使用從詩歌到戲劇等現代文學的一切形式,描寫知識分子在戰後混亂、動蕩不安之中的生活和心理狀態,一般認為是受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的啟迪。長篇小說《火鳥》(1949~1953)以意識流的某些表現手法,采用正敘和回憶結合的方式,以略帶憂鬱的抒情風格,通過薔薇座劇團青年男女演員的生活道路和失敗命運,反映瞭日本戰後初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他在《群象》文學月刊連載長達17年之久的《日本文壇史》,獲1963年菊池寬文學獎。1965年曾任日本近代文學館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