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丹達爾

  法國小說傢。原名馬裡-昂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生於法國東部格勒諾佈爾一個有產者傢庭。父親是律師,王權與教會的擁護者,1793年雅各賓黨專政時期曾被列入共和國敵人的名單。斯丹達爾的母親屬於義大利血統,能直接閱讀但但丁和阿裡奧斯托的作品,思想比較自由。斯丹達爾7歲喪母。外祖父是醫生,思想開放,是伏爾泰的信徒,擁護共和派和自由主義觀點,十分關懷斯丹達爾的成長。斯丹達爾幼年時期經常住外祖父傢,在那裡閱讀大量書籍,如《羅馬史》、盧梭的《新愛洛綺絲》以及佈豐、莎士比亞等名傢的作品。

  1796至1799年,斯丹達爾在格勒諾佈爾的中心學校上學。那是法國革命時期按照資產階級革新思想和教育制度建立的學校。少年斯丹達爾在那裡受到新潮流的影響,對法國文學和唯物主義哲學有濃厚興趣。他的數學成績優異。1799年11月斯丹達爾到巴黎,準備投考有名的綜合工科學校,但卷入革命的洪流。1800年隨著拿破侖的大軍到瞭意大利,進入米蘭。米蘭市民擺脫瞭奧地利的反動統治,歡迎法國革命軍隊的熱烈氣氛,給年輕的斯丹達爾以極大的鼓舞。意大利人民的熱情,文藝復興流傳下來的優良的文化傳統和輝煌的文學藝術遺產,都給這位法國青年以強烈的感受,後來他曾經長期在意大利居住,在那裡寫瞭許多著作。

斯丹達爾手跡

  從1806至1814年,斯丹達爾重新到拿破侖的軍隊中任職。他跟隨“大軍”轉戰歐陸。1812年到莫斯科,目睹莫斯科在大火中化為灰燼。在拿破侖軍隊從俄國敗退途中,他曾經擔任後勤供應官的職務。在戎馬倥傯中,他始終不忘情於文學創作。曾經宣傳他的職業是“人類心靈的觀察者”,力求掌握“認識人類心靈的偉大藝術”。

  1814年拿破侖帝國傾覆,波旁王朝復辟,從此斯丹達爾長期僑居米蘭,表明他對法國復辟王朝的對立態度。在意大利,他和當地革命力量以及愛國主義者站在一邊,與民族解放運動中心力量燒炭黨人有來往,因此奧地利警察一直在註意他的行動。他在意大利開始著作。1817年發表《意大利繪畫史》。稍後,他第一次用斯丹達爾這個筆名發表遊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

  1821年,意大利各地革命失敗,愛國主義者大批被捕入獄。斯丹達爾也被奧國警察作為燒炭黨的同情者而驅逐出境,回到巴黎,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一直沒有固定職業。他陸續發表美學論集《拉辛和莎士比亞》(1823~1825)、小說《阿芒斯》(1827)和《瓦尼娜·瓦尼尼》(1829)以及散文《羅馬漫步》(1829)等。他的代表作《紅與黑》於1829年動筆,1830年脫稿。1830年9月,他被任命為法國駐意大利的裡雅斯特領事。奧國當局對於這位領事的任命不予認可。1831年,他改任駐教皇管轄下僅有七千人口的小城奇維塔韋基亞的法國領事。

《巴馬修道院》插圖

  從1831至1842年,是斯丹達爾最重要的創作時期。1834年他開始寫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至1901年始出版。後來寫自傳《昂利·勃呂拉傳》,1909年出版。他寫瞭一組中、短篇小說,後來收入《意大利遺事》(1855)。1838年,他用口述方式寫成另一部傑作《巴馬修道院》。

  斯丹達爾的最後10年是十分困難的。經濟不寬裕,疾病纏身,環境惡劣。1842年3月23日逝世。

  斯丹達爾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他是有意識地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寫出瞭象《紅與黑》、《巴馬修道院》、《阿芒斯》、《拉彌埃爾》等傑出作品的重要作傢,雖然在他筆下並未出現現實主義這個名詞。他提倡浪漫主義,而他提倡的浪漫主義實質上卻是現實主義。在他的《拉辛和莎士比亞》裡,斯丹達爾提出浪漫主義來攻擊和反對代表現存秩序與傳統精神的古典主義。他所謂浪漫主義顯然和19世紀初葉法國浪漫主義詩歌所表達的精神是大異其趣的。他在上述論著的序言中宣稱:“我們和那些……侯爵們是毫無相同之處的。”因為他提倡的是一種和封建傳統文學嚴格劃清界限的新文學。斯丹達爾反復申明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必須符合當前人民的信仰和習慣,為新的一代人而創作。他認為“一切偉大作傢都是他們時代的浪漫主義者,表現他們時代的真實的東西,因此感動他們同時代的人”。他所說的“浪漫主義”,其實是指現實主義藝術的反對因襲、反對保守、掙脫傳統的軌道的基本精神。

  斯丹達爾是著名的遊記作者,他生平發表過不止一部遊記。他的遊記也表現瞭現實主義的精神。例如《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這部三城遊記,曾經引起歌德註意,並認為這是一部出自大師之手的傑作。他的遊記不但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而且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斯丹達爾的第一部小說《阿芒斯》的副標題為《1827年巴黎一個沙龍的若幹場面》,作者在《前言》中聲明小說“以諷刺的筆墨描寫企業傢和特權階級人物”。通過關於貴族青年奧克塔夫·德·馬利維與阿芒斯·德·佐伊洛夫的愛情悲劇和對王政復辟時期巴黎貴族生活的描寫,小說深刻反映瞭貴族階級必然沒落的趨勢。

  斯丹達爾第二部長篇小說《紅與黑》展示瞭19世紀30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所以副標題是《1830年歷史紀實》。小說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從社會底層到高級貴族,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風物,作瞭真實的描繪。小說寫一個出身低微的外省青年,有一定的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傢中當傢庭教師時,勾搭上主人的年輕妻子;後來又在巴黎勾搭上一個貴族小姐。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寫信給貴族小姐的傢長,揭穿瞭他的醜行。他一怒之下,開槍打傷瞭市長夫人。法庭以預謀殺人的罪名判處他死刑。斯丹達爾采用《司法公報》上一則情殺案的報道為素材,塑造瞭一個在當時有深刻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於連·索累爾。小說的重要意義在於圍繞著於連的冒險行動,反映瞭當時法國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真實面貌。特別是有關於連參與上層貴族密謀的描寫,使小說在歷史真實性、思想意義,甚至在藝術手法上,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紅與黑》之所以成為一部深受讀者歡迎的傑出作品,首先在於它的有血有肉的現實主義和描寫幾個主要人物的藝術魅力。

《紅與黑》插圖

  斯丹達爾另一部傑出的作品《巴馬修道院》,反映瞭1796至1830年意大利北部地區反抗歐洲封建勢力“神聖同盟”的反動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正義鬥爭。小說主人公法佈裡斯·臺爾·唐戈仰慕拿破侖的偉大業績,立志學習拿破侖,參加祖國的解放鬥爭。他跟隨卷土重來的拿破侖和歐洲的封建武裝作戰。滑鐵盧戰役的描寫是小說中出名的精彩篇章。

斯丹達爾故居

  斯丹達爾在世的時候,他的作品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他曾經宣稱到1880年才會有人讀他的作品,1935年他才會被人理解。現在,斯丹達爾在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經得到公認。他在作品中對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物的內在思想感情的深入發掘和生動的描寫,對小說藝術作出瞭重大貢獻,對法國現代小說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中國,斯丹達爾的代表作《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以及若幹中、短篇小說,已有譯本。他是中國讀者熟悉的法國作傢。

  

參考書目

 H. Jacoubet,Stendhal,Paris,1943.

 Henri Martino, L'aeuvre de Stendhal,Histoire de Ses Livres et de Sa Pensée, Paris,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