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傢。通稱陀比涅。出身於信奉新教的貴族傢庭。從小學會多種外國語言。1560年目睹新教徒在昂佈瓦斯遭到血腥鎮壓,矢志為新教徒復仇。成年後加入新教軍隊,追隨新教地區的領袖昂利第四。1568至1575年間所寫的詩集《春天》,讚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無法與之結成伴侶的姑娘。1572年聖巴托羅繆節之夜,巴黎天主教派大肆屠殺新教徒。昂利第四被俘後改宗,使歐比涅大失所望。他退居法國西南部堅持新教活動,並寫成散文作品《改信天主教的桑希爵爺的懺悔》(1660),痛斥某些新教教徒追隨昂利第四背叛新教。1576年,昂利第四逃出巴黎,並重新領導新教徒的鬥爭,歐比涅被任命為昂利第四政府在馬耶賽的地方長官。他從這年開始創作著名詩集《悲歌集》(1616),共分7卷,9274行,描寫宗教戰爭蹂躪下的法國,揭露王室和法院的腐敗,抨擊天主教會對新教徒的迫害,宣揚上帝對善惡必將加以賞罰,是一部全面描繪宗教戰爭時期法國社會的史詩性作品,感情真摯,氣勢雄渾,評論傢把它比作但丁的《神曲》。昂利第四繼任法蘭西國王,於1593年再度皈依天主教,歐比涅決然退隱。1610年昂利第四遇刺身死,他著手編寫《1550至1601年世界史》(1616~1620)。這部著作實系宗教戰爭時期的法國史,且側重寫新教方面的史實。書中極力為宗教改革運動辯護,觸怒官方,出版後即遭焚毀。歐比涅被迫流亡瑞士。流亡期間,他主要寫瞭兩部散文作品:《寫給孩子們的自傳》(1729),回憶自己作為新教鬥士的生平遭遇;長篇小說《弗奈斯特男爵奇遇記》(1617~1630),通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對話,對天主教進行瞭辛辣的諷刺。這些作品具有現實主義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