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亞作傢、語文學傢、社會活動傢。生於斯波德涅雷捷村一個農民傢庭。他在盧佈爾雅那中學畢業後赴奧洛莫茨學習神學。學生時代開始文學創作,1854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因它“違背教義”,被迫輟學。1855至1872年先後當過傢庭教師、新聞記者、編輯、秘書。一生經濟拮據,晚年在盧佈爾雅那圖書館謀得固定的職業。他反對民族壓迫,主張純潔斯洛文尼亞語言,清除德語的影響,曾撰寫《斯洛文尼亞寫作上的錯訛》一文,提出改進斯洛文尼亞語言的原則。在詩歌創作方面,他大力推崇普雷舍倫倫的作品,主張詩人應以他為榜樣。他的組詩《托娜之歌》和《福拉娜之歌》(1869~1872),描寫窮苦人的愛情故事,歌頌瞭愛情和幸福。他的散文創作采用民間故事,語言清新簡潔,富有幽默感。他的小說《馬爾丁·克爾潘》(1858)取材於民間故事,敘述一個斯洛文尼亞農民救瞭遇難的奧國皇族,奧皇為瞭報答救命之恩,給予賞賜。農民毫不貪圖榮華富貴,拒不收受,徑自還鄉。《從裡蒂耶赴恰特熱的旅行》(1858)一書描寫作者在兩個城鎮之間徒步旅行中的見聞和農民的生活。這兩部散文作品在斯洛文尼亞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