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藝學傢。1894年莫斯科大學語文歷史系畢業,1904年起在莫斯科大學任教。90年代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17年加入共產黨。十月革命後領導俄羅斯科協所屬文學研究所和紅色教授學院文學組工作,曾擔任《文學與馬克思主義》、《出版與革命》等雜誌以及《文學百科全書》(第一、二卷)的主編。為蘇聯科學院院士。革命前的主要著作有《西歐文學史綱》(1908)、《西歐現代派主潮》(1909)等。2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藝術社會學問題,著有《普列漢諾夫與科學美學》(1922)、、《弗洛伊德主義與藝術》(1925)、《藝術社會學》(1926)等。在文學和藝術學研究中,提出瞭風格問題是美學的根本問題的論點(《藝術風格的社會學經驗》,1923;《我們的首要任務》,1928),認為世界文學史是在鬥爭和更替中的文學(詩學)的風格史,是相互鬥爭和更替的階級和階級內部派別的風格史,因而把文藝風格與社會風格等同起來,並認為形成這統一風格的因素是“經濟”、“生產方式”,於是陷入庸俗社會學的觀點。在論述蘇聯當代文學時也有庸俗社會學的傾向,例如他主張“當代文學中社會主義生產小說應成為基本體裁,沒有主人公,也不要心理描寫,主人公應由階級來代替”,“當代詩歌將是純理性主義的”等等。他的理論對“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的理論傢和批評傢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