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最初指阿拉伯半島人民的文學,以後指阿拉伯帝國的文學,即中古時期的阿拉伯文學。阿拉伯近代和現代文學則為阿拉伯各國的文學。阿拉伯文學大致分為4個時期:1.賈希利葉時期(即蒙昧時期,又稱伊斯蘭以前時期),從5世紀中葉到伊斯蘭教誕生(475~622);2.伊斯蘭教初期和伍麥葉朝時期(622~750);3.阿拔斯朝時期(750~1258);4.土耳其人統治時期(1258~1798)。

  賈賈希利葉時期 這個時期半島上的阿拉伯人處於原始公社制階段,各氏族部落過著遊牧生活,彼此之間常因爭奪水草、牲畜而互相仇殺,血親復仇非常盛行。贊美部落、描述血親復仇和部落戰爭成為詩歌創作的重要題材。當時戰爭在白天進行,阿拉伯人稱它為“日子”,他們用古代散文和詩歌記載瞭發生的戰事,這樣的“日子”是阿拉伯人早期的詩文匯編。古代著名文學傢艾佈·歐貝德(728~825)、伊斯法哈尼(897~967)和梅達尼(?~1124)等,都輯錄過許多“日子”,從中可以瞭解阿拉伯遊牧人生活中發生的事件。

阿拉伯遊牧人生活圖

  這個時期的民間口頭文學大多是驅趕駱駝時的吆喝和歌唱,並根據駱駝蹄子的節拍而吟唱,形成詩歌的韻律。伊斯蘭教開始傳播(610年前後)之前大約150年的詩篇,是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阿拉伯詩歌。此外,還有一些散文作品,有諺語、演說詞、故事和卜辭,但大半已失傳。流傳至今較多的是詩歌,它的格律和詞藻都是比較完美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懸詩”(阿拉伯語稱作“穆阿萊葛特”),它是7篇(一說10篇)長詩的總稱,是7個著名詩人的作品。首先是烏姆魯勒·蓋斯(約497~545),他是阿拉伯傳統詩歌的開創者。他的81行“懸詩”細致地描寫瞭5、6世紀之交阿拉伯人的遊牧生活和作為王子的詩人本人的生活。其次是騎士詩人安塔拉·本·舍達德(525~615)寫的“懸詩”,既有抒情,也有敘事,後世評論傢把安塔拉譽為機智、勇敢與力量的象征。據記載,“懸詩”是阿拔斯朝初期古詩收集傢哈馬德·拉維葉(694~772)搜集的,它至今仍被阿拉伯人作為詩歌的典范。

  當時半島上除“懸詩”詩人外,還有一些遊俠詩人,最著名的有塔阿巴塔·舍拉(?~約450)、尚法拉(?~525)等。他們生活窮苦,藐視權貴,詩中流露瞭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反抗,表達瞭他們建立平等社會的願望。這個時期的詩人還有韓莎(575?~664?),她是以寫悼亡詩聞名的女詩人。詩人侯忒艾(?~679)以寫諷刺詩聞名。

  在賈希利葉時期,詩人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為本部族的先知、英雄,甚至是領袖。詩人一旦成名,部落要為他舉行隆重的慶典。阿拉伯人在評論他們早期的詩歌時稱之為“阿拉伯人的文獻”,因為它記載瞭阿拉伯人各方面的生活。

  伊斯蘭教初期和伍麥葉朝時期 7世紀前半葉,阿拉伯人各個分散的氏族部落在伊斯蘭的旗幟下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和國傢,並實行對外擴張。這個巨大的轉變給這一時期的文學帶來深刻的影響。詩歌仍是文學作品的主要形式,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和政治色彩。如哈桑·本·薩比特(?~674)的作品,主要歌頌穆罕默德,支持他傳播伊斯蘭教。由於各種教派需要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或為瞭鼓動士兵勇敢作戰,演說詞成為散文作品中的主要形式。

  伍麥葉人奪取政權後,阿拉伯人的傢族矛盾和伊斯蘭教的派別鬥爭更趨尖銳,不少詩人也卷入瞭政治鬥爭。歐貝杜拉·本·蓋斯·魯蓋雅特(?~694)是古萊氏族詩人,支持祖拜爾派,主張哈裡發的職位應限於古萊氏族的祖拜爾人;提裡馬哈·本·哈基姆(?~718)生於敘利亞,是哈瓦立吉派詩人,認為任何穆斯林都有權繼承哈裡發位;庫邁特·艾賽迪(679~734)是穆達爾族詩人,生於庫法,繼承瞭阿裡後裔的黨派觀念,成為什葉派詩人。其他各派的詩人還很多。

  伍麥葉朝統治者為瞭證明自己繼承哈裡發位的合法性,以優厚的封賞網羅詩人,為自己歌功頌德,因此政治詩非常流行。詩人艾赫泰勒(640~約708)、法拉茲達格(641~733)和哲利爾(653~733)都是政治詩的作者,歌頌宮廷,但均以寫諷刺詩、辯駁詩著稱。

  這一時期在漢志一帶盛行愛情詩。哲米勒(?~701)和蒲賽奈、萊伊拉(?~695)和陶白是兩對著名的情侶,詩人哲米勒與女詩人萊伊拉各自描寫他們愛情生活的詩歌具有淳樸、誠摯、莊重等特色,它代表瞭貞潔的遊牧人的情詩。麥加詩人歐麥爾·本·艾比·賴比阿(644~711?) 的作品大多描寫婦女,是當時驕奢淫逸的城市生活的反映,它代表瞭放蕩的城市居民的情詩。

  7世紀中葉《古蘭經》問世,它是伊斯蘭教的經典和法典,也是第一部用阿拉伯文寫的散文巨著,是6世紀末至7世紀前半葉阿拉伯人思想、道德、情操的記錄。

  《古蘭經》的成書過程延續瞭幾十年,直至穆罕默德逝世後19年才有最後定本。《古蘭經》包括瞭不少生動的故事和寓言。它的語言流暢有致,在修辭、音韻等方面成為後世散文的典范。《古蘭經》的內容常為後世文學作品所引用,對阿拉伯文學、東方文學以及東非斯瓦希裡語地區文學都有很大的影響。

  阿拔斯朝時期 阿拔斯朝是高度封建專制國傢。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是帝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麥蒙哈裡發時期(813~833)被譽為伊斯蘭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由於帝國疆域的擴展,阿拔斯朝的文學包括瞭巴格達的阿拔斯人的文學(阿拔斯朝文學的代表)、波斯的佈威希人的文學、敘利亞的哈姆丹人的文學以及埃及、西非的法帖梅人的文學。此外,還包括安達盧西亞(西班牙南部地區)阿拉伯文學(710~1492)。

  阿拔斯朝文學就其發展傾向來說,大致可以分作三個時期:

  從阿拔斯朝初期至9世紀初的文學,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有創新的傾向,這符合處於上升時期的帝國的特點。一些詩人和作傢生活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勇於表現新的生活和環境。他們不受阿拉伯舊傳統的束縛,敢於藐視宗教。在政治上他們有反阿拉伯民族主義傾向,主張伊斯蘭教各民族平等,否認阿拉伯民族的優越性,並對現實提出許多大膽看法。著名的詩人有白沙爾·本·佈爾德(714~784),生於巴士拉,自幼雙目失明。他寫詩揶揄權貴,抨擊阿拉伯舊傳統,表示對社會的不滿,因而遭到殺害。詩人艾佈·努瓦斯(762~814)生於波斯阿瓦士,因寫頌詩得寵而成為宮廷詩人。他的著名的詩是飲酒詩,贊美青春、美酒和愛情。他主張盡情享樂,反對宗教禁欲。詩人艾佈·阿塔希葉(748~825)早期寫瞭大量頌詩、情詩和飲酒詩,後來成為苦行僧,變為宣揚棄絕塵世的禁欲主義者,又寫瞭許多出色的勸世詩。他的詩反映瞭下層人民的痛苦和他們的希望與要求。散文方面,作傢伊本·穆格法(724~759)著的《小禮集和大禮集》論述修身養性、待人接物之道,並諍諫統治者廣開言路,任人唯賢,表達瞭作者建立平等社會的理想。他的散文洗煉明快,風格清新。

  9世紀初至10世紀初,詩人崇尚古詩,極力恢復阿拉伯固有傳統,與前一時期的創新精神相比,是一個倒退。他們的詩中也表現出希臘哲學和波斯文學的影響。詩人艾佈·泰馬姆(788~846)的詩大部分是歌功頌德的古體詩,詞藻華麗,但有的晦澀費解。散文作傢賈希茲(775~868)著有《吝人傳》、《動物書》和《修辭與闡釋》,後者論述修辭的標準和途徑,是阿拉伯文學評論方面的重要著作。

  從10世紀初至阿拔斯朝末,阿拉伯文學日益傾向於追求詞句的雕琢和華麗,餘風所及,影響達於19世紀末。詩歌方面的代表有詩人穆太奈比(915~965),他的作品富有阿拉伯的民族色彩,詩歌題材廣泛,富有哲理,不少詩句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成語。詩人艾佈·菲拉斯·哈姆達尼(932~968)是王族,曾兩次被東羅馬人俘虜。他的名詩《羅馬集》表達瞭被俘後的痛苦和對故土的眷戀。盲詩人艾佈·阿拉·麥阿裡(973~1057)的詩集《燧火》、《魯祖米亞特》,散文《寬恕書》、《章節與目的》,充滿哲理。他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宗教、人生和宇宙,大膽懷疑理性不能接受的東西,但也沒有擺脫過分雕琢文句的通病。詩人伊本·法裡德(1181~1234)是伊斯蘭教蘇菲派思想傢之一,著有《酒頌》和《神秘的進程》等詩篇。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傢有伊本·阿米德(?~970)和戛迪·法迪勒(1134~1199),他們的作品以運用典故、同音詞和雙關語著稱。

  阿拔斯朝時期,詩歌在文學中仍占有突出地位,並且有所創新,在安達盧西亞出現瞭“彩詩”(阿拉伯語稱作“穆瓦舍赫”)。詩歌的題材更加多樣化,描寫宮廷生活和愛情的詩非常流行。散文也有很大發展,有書信、論說文、故事和瑪卡梅體的韻文故事等。

  阿拔斯朝初期著名的散文作品有寓言和童話集《卡裡來和笛木乃》,源出古代印度梵文的《五卷書》。伊本·穆格法從古代波斯巴列維文譯成阿拉伯文,並添寫瞭一些內容,以鳥獸的生活比喻人生,來表達作者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處世的教訓,抒發他改革社會、治理國傢的政治抱負。另一部故事集是《安塔拉傳奇》,它最早的編著者難以考定,比較可靠的說法是10世紀由尤素福·本·易司馬儀增補、編輯成書。傳奇描寫賈希利葉時期詩人、騎士安塔拉的驍勇善戰,抑強扶弱,追求自由以及與堂妹阿卜萊的愛情。

  阿拔斯朝中期出現瑪卡梅體散文作品,即用韻文寫的故事。最先寫這種故事的是白迪阿·宰曼·赫邁紮尼(969~1007),相傳他寫過400篇瑪卡梅,但隻留傳下51篇。然後是哈裡裡(1054~1122),他著有瑪卡梅50篇。

  阿拔斯朝另一部著名的故事集是《一千零一夜》(一譯《天方夜譚》)。它的故事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古波斯文的《赫左爾·艾夫薩乃》,即《一千個故事》,伊拉克的阿拔斯朝的故事,即巴格達的故事和埃及麥馬立克朝(1250~1517)的故事。多數學者認為它的故事和手抄本約在8世紀中葉開始在中近東各國流傳,到16世紀才編輯成書。《一千零一夜》生動地描繪瞭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社會生活的復雜畫面,反映瞭人民的思想感情。《一千零一夜》中的許多故事已經廣泛流傳,對世界各國的文學產生瞭很大的影響。

  安達盧西亞作傢伊本·圖菲勒(卒於1185)寫瞭哲理小說《哈伊·本·耶格贊的故事》。作者通過哈伊表達瞭對人類、自然發展的看法,強調理智的作用,而最終又認識瞭造物主,帶有神秘主義觀點。

  安達盧西亞詩人為使阿拉伯詩歌更適於吟詠、彈唱,創造瞭新詩體“彩詩”。“彩詩”仍沿用傳統詩的格律,但在韻腳上加以對稱的變化,比起傳統詩要自由一些,在阿拉伯各地廣為流傳。安達盧西亞作傢伊本·赫勒敦(1332~1406) 認為“彩詩”是由穆格達姆·本·穆阿菲爾·法裡裡首創的。這種詩體出現於9世紀,盛行於10世紀。

  土耳其人統治時期 這個時期在政治上可分為兩個階段:蒙古人階段(1258~1516),1258年旭烈兀攻入巴格達,阿拔斯朝從此覆滅。蒙古軍隊所到之處,阿拉伯文典籍幾乎蕩然無存,阿拉伯文學無發展可言。但是,埃及和敘利亞在麥馬立克朝時期(1250~1517)的文學活動比較活躍,出現瞭詩人蒲綏裡(1211~1296)。他出生於埃及代拉斯,他寫的歌頌穆罕默德的長詩《鬥篷頌》是著名的宗教詩,被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土耳其人階段(1516~1798),這一階段以1516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敘利亞起,至1798年法國拿破侖占領埃及時止。土耳其統治者在阿拉伯各國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反映在文學中,出現瞭一種看破塵世的虛無主義思想。當局又推行愚昧政策,強制使用土耳其語,企圖人為地消滅阿拉伯語,阿拉伯文學從此一蹶不振。這一時期在阿拉伯文學史上稱作“衰落的時代”。

  

參考書目

 哈納·法胡裡:《阿拉伯文學史》,貝魯特,1960。

 艾哈邁德·哈桑·紮耶特:《阿拉伯文學史》,開羅,1966。

 漢密爾頓·阿·基佈:《阿拉伯文學簡史》,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