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門生產美術影片(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折紙片)的製片廠。廠址在上海。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股。1949年成立美術片組。1950年,美術片組遷到上海,隸屬上海電影製片廠。此後逐步發展,1957年4月正式建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片廠分設動畫、木偶和剪紙3個製片部門以及編輯、作曲、攝影、錄音、剪接、製片管理等業務機構。1985年以後有職工500人左右,擁有一支在藝術、技術和管理方面有較高水準的美術電影專業隊伍。廠內有2個攝影棚,配有錄音、剪接、放映映等技術設備。年產量14~15部美術影片(30~35本)。

  正式建廠前,美術片組攝制美術片94部。建廠後,1957~1982年攝制美術片187部、紀錄片9部、共計220部。建廠前攝制的動畫片《驕傲的將軍》、木偶片《神筆》在探索民族風格方面,取得瞭成功的經驗,對美術片的民族化方向產生瞭重要影響。1958年,萬古蟾帶領一批青年美術片工作者,吸取中國民間皮影戲和剪紙片的藝術特點,成功地拍攝出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1960年在特偉、錢傢駿的指導下,一批青年美術片工作者把具有民族傳統的水墨畫搬上銀幕,攝制瞭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取得成功。同年,虞哲光以兒童手工折紙為造型手段,拍出第一部折紙片《聰明的鴨子》。

  1960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北京、上海等6個城市舉行瞭美術電影展覽,受到觀眾的歡迎,並得到國傢領導人的稱贊。1962年,又在香港展出,受到港澳同胞的熱烈歡迎,1963年,周恩來總理曾贊揚美術電影部門在中國電影事業中,是具有獨特風格、比較優秀的部門。

  中國美術片在國際享有盛譽。從東影時期到1985年底共生產美術片275部,有22部獲國內31次獎,有29部獲國外45次獎;木偶片《神筆》和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均5次獲獎。

  1980年6月,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創辦瞭以介紹美術片為主要內容的兒童雙月刊《孫悟空》,發行量最高達40多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