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廣西各族民間情歌集。清李調元輯解。李調元(1734~1803),文學傢、戲曲理論傢。字羹堂,號雨村,晚年自稱童山蠢翁。四川省羅江縣(今屬四川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歷任吏部文選司、廣東學政、直隸通永兵備道。後被放逐伊犁,贖歸後,退居傢鄉。他喜愛民間文藝,尤喜好地方小戲及其他戲曲,對川劇發展有所貢獻。他著述甚多,《粵風》是他在民間文學方面編輯的主要成果。

  《粵風》收入他所編的《函海》叢書,乾隆四十九年((1784)首次付印。編者意圖用它來“補三百篇之遺”。歌集收漢族(主要是客傢)情歌53首,瑤歌23首,俍歌29首,壯歌8首。分別編為粵歌、瑤歌、俍歌、壯歌4卷。每卷卷首署有原輯者的名字。後3卷少數民族的情歌,用漢字標音記錄,並詳加註釋,部分歌句還有意譯,對全首民歌的內容或形式,也偶有評論。對粵歌卷中的蛋歌、沐浴歌(粵地說唱文學的一種)片斷、瑤歌卷中的佈刀歌、俍歌卷中的扇歌、擔歌,更有較詳細的題解與說明。

  集中所收情歌,反映瞭愛情生活的各方面,如愛慕、追求、思念、失戀等。有的還涉及少數民族進山踏歌的風俗,以及歌仙劉三妹和梁祝傳說等內容。歌詞大膽直率,感情質樸真切,語言富有民族特色。粵歌、瑤歌都以七言四句為主,首句三言,後三句七言的形式也不少。瑤歌還有七言六句或首句三言,後五句七言等體式。壯歌的章法結構為四句、七句、九句、十一句不等。俍歌都是八句成章,十六句為一首的問答體。表現手法方面,粵歌喜用諧音,如“憐”諧“連”、“絲”諧“思”、“晴”諧“情”等;瑤、俍、壯歌則多用比興,比興所用的事象富有山村特色,如比喻情人相會,喜用“綠竹逢雨”、“蝶兒成雙”,“鳥兒歸林”、“溪水奔河”等。用韻方面,粵歌多押尾韻,俍歌則有特殊的押韻法,既押尾韻,也押腰韻,且腰韻、尾韻互押,與今日壯歌中的勒腳歡、跳腳歡的押韻方式相似。

  《粵風》是中國第一部地區性的各族民間情歌專集。它在中國各民族的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除具有文學價值外,還是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等的研究資料。

  在《粵風》問世之前,清初吳淇曾編輯過《粵風續九》一書。現代對這兩部書的關系有不同看法,一為《粵風》即《粵風續九》,二為兩書不盡相同。一般認為,第二種看法比較接近事實。《粵風》雖在《粵風續九》基礎上編成,但《粵風》中的作品以及有關的題解、註釋、評語和編輯體例,都與《粵風續九》不盡相同,有的還有所發展。特別是3卷少數民族民歌,由原來的附於粵歌卷後,改為與粵歌平等列卷,這在當時歧視弱小民族的社會背景下,是難能可貴的。

  《粵風》除清代各《函海》本外,王雲五主編的《叢書集成》初編的《古今風謠及其他二種》(1936年發行),1956年蒲泉、群明的《明清民歌選》(甲集)中均曾收入。此外,還有樸社及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出版的兩種單行本:鐘敬文重編的《粵風》(收原書的粵歌、瑤歌兩部分,1927年出版)、劉乾初、鐘敬文合譯的《俍壯情歌》(收原書的俍歌、壯歌兩部分,192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