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曲作傢。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蹟均不詳。成書於元至順年間的《錄鬼簿》說他:“見在都下擅名,近歲來杭。”可知他先在北方成名,後移居杭州。著有雜劇5種,現僅存《東堂老勸破傢子弟》、《孝義士趙禮讓肥》、《晉陶母剪發待賓》3種,另有《天壽太子邢臺記》和《玉溪館》兩種已佚。其作品風格敦樸自然,與鄭廷玉相近。朱權評其詞曲如“峭壁孤松”(《太和正音譜》)。

  《東堂老勸破傢子弟》一劇,寫揚州富商趙國器之子揚州奴,父死後浪浪蕩成性,揮霍無度,將傢產蕩盡,淪為乞丐。其父生前好友東堂老李實,受亡友之托,對揚州奴苦心教誨和幫助,使他痛改前非,終於浪子回頭,重振傢業。作品歌頌瞭東堂老忠於朋友的信義行為,並意圖通過揚州奴的形象,勸喻敗傢子弟引以為戒。作品宣揚的道德觀念雖然脫不出封建范疇,但在具體描寫中反映瞭元代市民階層的生活,描寫瞭商人對自己事業的自豪感和“為蠅頭努力去爭”、“萬苦千辛積攢成”的發傢本色,因而有一定特色。此劇關目緊湊,形象鮮明,曲辭本色而自然,描寫委曲盡致,曲、白結合緊密,堪稱元雜劇後期佳作。《孝義士趙禮讓肥》與《晉陶母剪發待賓》二劇,通過趙禮與陶母恪守封建禮教來宣揚封建道德教化作用,思想上不足取,藝術成就也遠遜於《東堂老勸破傢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