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民間傳說。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

  梁祝傳說記載的最早文獻,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第一次記下“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塚”的事。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記載瞭這個故事的全貌,名為《義婦塚》,其基本情節是: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明代馮夢龍輯的短篇平話集《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入話”列舉的幾個女扮男裝的傳說中也有梁祝故事:山伯與英臺,同館讀書,結為兄弟。同食同臥,如此三年。英臺不解帶,山伯每有疑惑,便以言語支吾。學問成就,相別回傢,約山伯兩個月內來訪。英臺歸裡後榴枝正榮,兄嫂相信其潔,但卻將她許配給大戶之傢馬氏。六個月後,山伯來尋祝九舍人,見英臺紅裝翠袖,一時驚異。談及婚事,知英臺已許馬傢,自恨來遲,歸傢後染病不起,死後埋於安樂村路口。次年英臺出嫁時,路過梁塚,忽然狂風四起,彩轎不能前進。英臺舉目觀望,見山伯飄然而來,出轎後,山伯墳忽然裂開,英臺跳入,眾人急忙拉衣,衣片變成兩隻美麗的蝴蝶。

  這個傳說情節,與現在流傳的故事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英臺隻有兄嫂,沒有父親,她與山伯分別時,沒有暗示她為女子,對馬傢婚事沒有表示反對。傳說除話本講述外,還被編為戲曲,在元代雜劇裡,有《祝英臺》劇目。《錄鬼簿》記有《祝英臺死嫁梁山伯》的全題。明代有《同窗記》的戲曲,還有《英伯相別回傢》的單出。其他如《山伯千裡赴約》、《樓臺會》、《祝莊訪友》等都是以這個傳說為題材的戲曲傳統劇目,現代戲曲有川劇和越劇的《柳蔭記》與《梁山伯與祝英臺》,經過話本、戲曲的再創作,祝英臺有抗婚的行動,增加瞭反封建的意義。

  梁祝傳說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傳奇色彩,悲劇的結局與理想化的結尾達到和諧的統一。它揭露瞭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歌頌瞭純貞自由的愛情,梁祝故事從女扮男裝的傳奇事件開始,到後來的反封建主題,是一個重要發展。明清以後,受資本主義因素的影響,發展瞭市民的個性解放要求,傳說中的反封建思想就越來越強烈,因而也就越來越受到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