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彩和線條在平面上描繪形象的美術種類。繪畫是一切畫種和品類及其所有樣式、形式的統稱,廣義還包括圖案裝飾紋樣和建築設計圖等。它借助於可被利用的物質材料和相應的製作方法以創造藝術形象,包括運用筆、刷、刀、手指等各種繪畫工具和揮灑、塗抹、拓印、腐蝕等各種繪製手段,將顏料、墨汁、油墨及其他有色物質描繪和移置到紙張、紡織物、木板、皮革、牆壁或巖石等平面上,以線條塊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過構圖形成視覺形象的畫面或圖像。

  沿革 繪畫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繪畫作品大約是1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和法國拉斯科的原始洞窟壁畫。稍晚的主要有:印度卡納塔克貝拉裡縣漢皮附近一個山洞裡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壁畫,北非阿特拉斯山脈、撒哈拉沙漠、利比亞以及南非羅得西亞等地巖洞中的新石器時代壁畫,中國新疆、內蒙古、廣西、雲南、黑龍江一些地區的峭壁懸崖上或陰刻或塗繪的新石器時代的巖畫。原始壁畫多繪動物形象和狩獵場景,與當時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

  在人類幾大文明發祥地最早出現的彩陶,是在陶器坯體上描繪裝飾紋樣,再經燒制完成的。公元前4000~前30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歐貝德文化、烏魯克文化和西亞其他地區,公元前2000~前1700年愛琴文化的克裡特島,都曾出現幾何圖形和動植物圖形的原始彩陶。世界原始彩陶中,以中國仰韶文化和馬傢窯文化的裝飾紋樣最為豐富多采,除幾何圖形及魚、鹿、人面形外,還有排列成組的人形紋樣,在彩陶中屬罕見。出現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希臘陶瓶有紅地黑花和黑地紅花兩種式樣,也稱黑繪、紅繪。東南歐其他地區,也曾出現過彩陶。

  人類社會出現階級和國傢後,在宮廷、神殿、寺廟、陵墓等處,普遍都有裝飾性壁畫。壁畫成為古代社會中繪畫的主要形式。公元前4000~前3000年,尼羅河盆地部落首領的墓穴墻壁上有狩獵儀式的裝飾圖樣,埃及墓穴和神廟墻垣上的壁畫主要題材是歌頌法老的權威以及狩獵活動。公元前17世紀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時代瑪裡宮殿壁畫中,有采集、祀神和凱旋的場面。公元前8~前7世紀亞述宮殿壁畫的主題是國王的生活及戰爭場面。中國最早的壁畫,據文獻記載,可上推到商紂王時的“宮墻文畫”;周代用於祭祀和會見諸侯的明堂以及戰國楚先王廟等,都已繪有壁畫。迄今所見最早的實物則是1959年以來考古發掘的陜西咸陽秦宮殿遺址中色彩瑰麗的車馬圖等壁畫殘片。中國歷朝的宮殿廳堂多有裝飾壁畫,其題材內容一般為文武功臣、祥瑞、奇禽異獸以及山川景物等。畫在墓室四壁、頂部和墓道兩側的墓室壁畫,以漢、唐時最為盛行,通常以死者生前生活情景和歷史故實、神靈怪異等為題材。在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各石窟中,保存著大量的自南北朝至元代各時期的壁畫,其題材多為佛教造像、經傳、本生故事以及一般社會生活場景。佛教寺院及道教廟觀也常繪壁畫,保存至今的著名寺廟壁畫有元代道教的永樂宮、佛教的興化寺和明代佛教的法海寺等。公元前1~公元7世紀之間開鑿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畫主要是宗教題材。在公元前4 ~公元10世紀瑪雅人所居住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洪都拉斯一帶,也有壁畫。公元前20~前17世紀克裡特的克諾索斯宮墻垣上的裝飾壁畫是迄今所知歐洲最早的建築壁畫。考古發掘出來的公元1世紀羅馬龐培城,到處都有彩色壁畫。中世紀的歐洲,尤其是13~14世紀的意大利,壁畫大為發展。文藝復興時代,西歐及北歐各國廣泛流行壁畫,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米開朗琪羅繪制的西斯庭教堂天頂畫。文藝復興後,天頂畫仍盛行一時。壁畫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時有興衰。現代壁畫,無論其題材內容、藝術形式,或制作材料和工藝等,都品類繁多。同時,壁畫設計強調與建築物諧調,形成統一的藝術整體。

  與壁畫相應發展的有鑲嵌畫,即用彩色的陶片、石塊、琺瑯或玻璃小塊拼嵌成圖畫,除裝飾於墻壁、天花板上以外,也有裝飾地面的。它在古代伊朗、希臘、羅馬以及中世紀的拜占庭,都曾盛極一時。現代壁畫用鑲嵌形式者亦不少見。

  除壁畫外,以獨立的畫幅形式出現的繪畫作品,在中國主要是卷軸畫。目前所見最早的一幅是晚周帛畫。卷軸畫在中國發展,歷千年而不衰。

  歐洲於15世紀以前,非壁畫的繪畫形式有祭壇拼板畫,即在大幅的木板、皮革上繪以耶穌受難圖等,置於祭壇上的圓龕中。

  希臘、羅馬和伊朗一帶,曾普遍流行一種小型繪畫,即以手抄書插圖為主的細密畫。7世紀以後,基督教的聖經和祈禱書上普遍應用此畫種。8世紀,印度流行貝葉經的插圖。中國明清以來的小說書刊中所附人物繡像,以及故事內容的全圖,也屬插圖一類。

  用刀在木板上刻畫,而後用紙拓印的木刻,是一種最早的版畫形式。中國早在唐代即有木刻,元明時代,小說和戲曲說唱本中的木刻插圖,其藝術水平已相當可觀。公元前16~前15世紀埃及新王國時期,由素描發展而誕生瞭埃及的版畫。歐洲中世紀時,為印刷聖經而延續下來的木刻圖畫,發展而成版畫。15世紀,德國畫傢A.丟勒將文藝復興的科學成果,諸如人體解剖學、透視法等運用於木刻版畫。版畫歷經畫傢們的改進、創造,出現多種材料和刻制手法。15~16世紀,歐洲流行銅版畫,即在以銅質為主的金屬材料版面上刻制,有幹刻和腐蝕銅版兩種。18世紀末,在發明石印技術的基礎上,出現用石版或鉛版繪制的石版畫。此外,有以黃麻佈作底子,用樹脂幹燥油和軟木屑混合壓制而成的麻膠版畫。20世紀又創造瞭絲網版畫等。

  約自13世紀起,歐洲許多地方的畫傢都著手在中世紀流行的濕壁畫和蛋彩畫的基礎上,探索一種比較方便又更有表現力的繪畫材料,逐漸形成瞭油畫。蛋彩畫多用於拼版畫,其顏料中加蛋黃、蜂蜜、無花果汁及膠水和溶劑溶合而成。15世紀以後,蛋彩畫逐漸為油畫所取代。油畫的顏料用快幹油,如亞麻仁油、核桃油、罌粟油等調和,顏料中含有硬脂酸,既能表達出豐富的色彩效果,又能塑造形象的層次、質感和肌理。所以油畫從文藝復興以後,成為西方繪畫中主要的畫種,現在普遍到世界各國。

  與油畫近似的繪畫形式有水彩畫,其顏料以膠水調制,使用時以水溶解,畫於水彩紙上,18世紀在英國發展為獨立的畫種。18世紀在歐洲,還流行色彩筆畫,又稱粉彩畫。

  世界上各個國傢、地區和各個民族,由於社會風情和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由於采用的物質材料和表現手段的不同,因而各自創造瞭獨特的繪畫樣式;又隨著各國文化的交流,彼此學習和借鑒,再加以發揚創造,使繪畫發展成為品種極其豐富多采的一個藝術門類。大體上可分為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繪畫和以歐洲繪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兩大體系,不但物質材料、工具不同,其觀察方法和表現手段亦各具特色。

  在歐洲,約自15世紀開始,油畫技術廣泛地流傳開來,逐漸形成西方傳統繪畫的特色。一般說來,它以具象摹寫、再現客觀現象為基礎,重在反映客體真實,故重視遠近、大小和明晦的正確性,講究透視、明暗和投影的關系,以造成空間實體如能觸摸的效果。然而,油畫也並不停留於如實模寫對象。西方繪畫的諸形式因素,如色調、結構的巧妙運用和安排,也極大地影響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畫傢用富於情感的色彩、構圖、節奏和韻律,以突出創作的意圖表達作品的內涵,使它更加強烈地感染觀眾。西方繪畫發展到19世紀印象派之後,在強調主觀精神、表現自我及形式探索等方面,大幅度突破傳統寫實的束縛。到瞭20世紀,各種流派紛呈,從強調形式到否定形式,從具象到抽象,出現瞭各持己見的諸種極端見解。

  中國繪畫傳統,以“神形兼備”為皈依,重在抒發主體精神。繪畫創作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畫傢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把握,由表及裡地強調對精神特征的理解,通過畫傢的主觀精神因素,包括修養、品德、秉性等,與客觀世界相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深刻內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中國畫在長期發展衍變過程中,又積累瞭極其豐富的技法經驗,包括以毛筆縱橫揮灑,皴擦,運用線描和墨、色的變化,來表現形體和質感,強調傳達神韻和氣勢。文人畫派又將詩、書、畫、印相結合,形成富有東方特色的藝術情趣。

  分類 繪畫藝術發展至今,從材料工具來分,其種類主要有:水墨畫、油畫、版畫、壁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等。許多畫種又可細分為不同的品種和樣式,如版畫可細分為木刻、銅版、石版、膠版、絲網版等。其中木刻版畫,因印制技法不同,又有水印木刻和油印木刻之分。水墨畫若從表現手法不同特點來區分,有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或謂工筆重彩、水墨寫意;若依裝裱形式,則可分為卷軸和冊頁。油畫又可分為無光的和有光的品類。壁畫的發展,除瞭傳統的濕壁畫、鑲嵌畫外,還有陶瓷壁畫和有色水泥壁畫以及木板拼嵌的壁畫,還有用放大的照片制作的壁畫,這些都是邊緣畫種。此外還有丙烯以及多種塑料顏料的畫種。

  習慣上還以繪畫的題材內容和社會作用來區分畫種:①以人物為主體的人物畫。其中描繪具體人物的稱肖像畫,15世紀西畫中,肖像畫很盛行;中國的肖像畫,傳統稱為寫照、傳神、寫真。②以社會生活風貌為題材的風俗畫。16世紀,風俗畫在歐洲發展為獨立的繪畫體裁。17世紀荷蘭畫派的風俗畫著名一時。17~19世紀日本的浮世繪,即是著名的風俗畫流派。中國宋代畫傢李嵩的《貨郎擔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也是著名的風俗畫。③專以宣傳為目的的招貼畫,又稱宣傳畫。④以宗教教義及故事為題材的宗教畫。⑤以諷刺幽默為特征的漫畫。⑥以戰爭事件及軍事活動為題材的軍事畫。⑦以歷史事件、故事及傳說為內容的歷史畫,如中國唐代閻立本所繪《步輦圖》、宋代陳居中所繪《文姬歸漢圖》等;歐洲歷史畫於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獨立的繪畫形式,17~19世紀發展鼎盛。⑧在中國又有專為春節喜慶活動繪制的年畫。除人物畫外,依題材劃分,中國畫又可分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西洋畫可分別為肖像畫、靜物畫、動物畫、風景畫、室內畫等。此外,又可根據畫面形式和體裁,區分為獨幅畫、架上畫、組畫、連環畫和插圖等。

  特點 在繪畫發展的歷史中,不僅在實踐上出現瞭千姿百態的表現手段、形式技巧和風格特色,而且,在理論上形成瞭眾多的派別,反映著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差異。從原則上說,一切繪畫都要求思想性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而繪畫又是個體性很強的藝術勞動。古今中外,其風格流派更迭變幻,紛紜繁復,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有的重視繪畫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強調題材內容的思想性及社會意義,要求作品表現一定的哲理、信仰、倫理道德觀念等;有的則強調繪畫的審美作用,以美感為最高境界,追求完美的形式技巧。在主體(畫傢)和客體(描寫對象)的關系上,有的恪守客觀對象的形與質,並力求生動地傳達其神態;有的則強調表現畫傢的主觀精神,即自我感受和激情以及心理效果。從繪畫的發展來說,不同的畫傢,總是有所側重,現實的、理想的、寫實的、寫意的、具象的、抽象的、形似的、神似的、或神形兼備的,從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各自強調某一方面。從創作方法來說,自古以來,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理想主義、表現主義等主要派別;在西方,現代流派更是層出不窮,有的刻求逼真,有的完全摒棄任何意義的具象,以至產生瞭隻求理性思考的以及非具象性的繪畫。

  繪畫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自有它最基本的要素與特征。區別於其他文藝形式的繪畫,是依賴視覺來感受和欣賞的造型藝術。畫傢可以充分利用繪畫的造型因素(形、色、光、線條等)和筆法的魅力來感染觀者。但繪畫有其局限性,即不能像小說、詩歌、戲劇、電影和樂曲那樣,利用人物對話、表現情節發展和心理狀態,隻能展示出靜態的形象。因此,畫傢需善於選擇和捕捉最富有啟發性的瞬間形象,予以概括、提煉和升華,創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表現力並富於聯想的形象,使之超越相對靜止的時空范疇,而達到深廣的藝術境界。

  繪畫造型不像雕塑、建築及一部分工藝品那樣,占有三維空間,它是在平面上表現形象,因而有它獨特的藝術語言。它運用透視學原理、明暗向背關系、色彩的濃淡冷暖變化等,表現景物的遠近層次,使平面的畫幅呈現出具有深度和立體的空間效果。中國畫章法佈局的虛實、疏密,運筆的輕重疾徐,用墨和色的濃淡幹濕以及皴擦點染等形式技巧的妙用,油畫的筆觸、色塊和各種形象化的手法等,無不使平面的畫幅反映出形象的質感、氣勢、神韻和風采。

  即使最寫實的繪畫,也區別於攝影藝術。模寫客觀現實生活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過畫傢的主觀意識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畫傢在對客觀世界的觀察、理解和感受中,產生藝術的想像與聯想,融合個人的主觀精神因素,包括修養、品性、氣質及情思,按照自己的審美意識和趣味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因此,繪畫作品遠不是客觀事物的單純攝取和反映,而是畫傢通過自己的意志及技藝作客觀事物的表現。現代超現實主義和照相現實主義流派的作品,仍然具備著繪畫的素質,絕非照相術所能代替。

  此外,不同的繪畫種類,由於所使用的物質材料、工具和表現技法的互異,產生著各自特殊的審美意趣,如油畫的變化多端的肌理感的技法美感,版畫的黑白灰關系中的刀法趣味,中國畫的富有生氣的筆墨情趣等,都說明繪畫的物質材料、手段技巧所構成的形式美是繪畫形象統一整體不可分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