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競技體操項目之一。19世紀初,雙杠已成為歐洲流行較廣的一種健身器械,後來被德國體操傢F.L.楊定型為體操器械。1812年後成為德國體操學派傳統的鍛煉項目。19世紀中葉,瑞典體操學派的學說流入德國,在瑞典學習過體操的柏林皇傢中央體育學校校長H.羅特施泰因認為單杠、雙杠對青少年的生理有害,把德國傳統的單、雙杠排除於體操教學之外。1860年前後發生瞭一場爭論,柏林體操聯盟的3個人寫瞭反對取消單、雙杠的抗議書,醫務參事官等19名醫生進行瞭專門的研究,認為雙杠運運動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德國最高醫務機關接受瞭後者的論點,從此雙杠在體操運動中才站穩瞭腳跟。從第1屆奧運會起,雙杠被列為體操競賽項目(圖1)。

圖1 雙杠

圖2 雙杠規格圖

  雙杠的成套動作按規則規定應該有擺動、擺越、屈伸、弧形擺動、回環、空翻和靜止用力等。運動員做成套動作時,必須以擺動和騰空動作為主,也可以有適當的靜止和用力動作。20世紀初期,雙杠動作中靜力性動作較多,以後,擺動動作的比重逐漸增加,在30年代,已有瞭前擺轉體180°成支撐、後空翻成支撐等動作。在1936年奧運會上,德國運動員K.弗賴的自選動作中包括一個後空翻分腿擺越成支撐。50年代和60年代,雙杠技術動作又有瞭新的改進,如幅度加大,前擺轉體180°成手倒立、後空翻成手倒立等擺動接靜止姿勢的動作增多;前擺轉體360°成手倒立出現;空翻轉體類型下法增加等等。70年代中期,空翻兩周下被普遍采用,空翻兩周加轉體類型的下法也已出現,杠上杠下動作聯接幅度也加大瞭。

  50年代以後,日本、意大利、蘇聯、美國和中國的一些優秀體操運動員,在雙杠技術動作上都有不少創新。中國運動員亦擅長雙杠的支撐擺動動作,在懸垂類動作上也有提高。在1980年哈特福德國際體操邀請賽上,中國運動員蔡煥宗以後擺經倒立轉體360°前翻成支撐為核心的成套動作,獲得19.75分,奪得雙杠冠軍;同年在世界杯體操賽中,中國運動員李月久表演瞭前空翻分腿向後擺越成掛臂撐的獨創動作,奪得瞭雙杠冠軍。

  正式比賽用的雙杠有具體規格要求(圖2)。用於教學訓練的雙杠可采用不同的裝置與規格,其中有可移動的低雙杠,高200~500毫米;固定式低雙杠,高500 ~1000毫米;半自動調節雙杠,高1000~1500毫米。

  雙杠動作可由支撐或懸垂做,也可由側撐或正撐做。練習雙杠動作對發展人體上肢和腹背肌肉的力量有良好的作用。(見彩圖)

雙杠──前擺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