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楚國繪畫。1942年被盜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橫38.7釐米,縱47釐米。帛書的四周繪有12個神像,每邊3個,均頭部向內,足部向外,四角各繪有一種植物,神像及植物用墨線勾成。神像為彩繪,有青、棕、朱等顏色,植物的顏色分別為青、朱、白、黑四色。帛書中間部分是兩大段墨書文字,四周的十二神旁邊各有一小段文字,共900餘字。十二神呈戰國時期以楚為中心的南方美術典型的複合造型,即每個形象都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形象元素複合而成,具有動物合體或人獸合體體的特征,如蛙蛇復合、吐舌長角、三首一身等狀,為他處罕見,故難確定名稱。聯系帛書文字論述瞭天象與人間災禍的關系、四時和晝夜形成的神話,並提及女媧、炎帝、祝融等南方信仰的主神,可認為十二神是楚國泛神觀念和崇尚巫術風俗的產物。十二神和4種植物可能與四時(四季)順序、四方位置的對應,它們表明某一時序相當於某一方位,每個形象可能深刻地蘊藏瞭廣義楚文化的豐富內涵,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四時、四方觀念的形象體現,顯示瞭先秦美術通過形象位置體現含意與功能的一般特征。

楚帛書圖像

  帛書又名繒書,質地為白色絲帛,現為美國私人收藏。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清理帛書出土的墓葬,判明其年代為戰國中晚期。帛書保存瞭豐富的繪畫形象,它們單個的造型方式和整體的結構方式對漢代美術都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