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北方海防要隘遺址。在天津市塘沽區東大沽海河入海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此進行瞭“大沽口保衛戰”。1900年,天津義和團民和守臺愛國將士在此抗擊過八國聯軍的入侵。炮臺是近代中國人民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歷史見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沽口自古為水道入京咽喉,海防之要隘,歷史上被稱為“津門之屏”。明代為抗倭,曾築壘設防,清咸豐八年(1858)以海疆多警,增設海口六營,於大沽口南北北兩岸修築大炮臺5座,南岸3座,北岸2座,以“威、鎮、海、門、高”5字命名。炮臺形制有圓形和方形兩種,高10~15 米不等,周圍堅築堤墻,沿墻修蓋土窖,密佈炮門槍眼,堤外開挖濠溝,並置木柵。光緒元年(1875)李鴻章在大沽、北塘等處又增建若幹炮臺。至光緒十年(1885),大沽有南岸炮臺4座,周圍小炮臺40座,北岸大炮臺2座、平炮臺6座。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與英、美、俄、意、日、法等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大沽炮臺遂被拆毀。現存南岸“海”字方形炮臺,保存尚完整,在其附近曾發現大炮、炮彈等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