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的雕刻作品。磨光砂石雕刻,高約2.08米,約作於西元前3世紀中葉。1904年在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出土,是印度人民極為珍視的文物,現藏薩爾納特博物館。

  薩爾納特,即相傳佛陀初轉法輪的鹿野苑,曾立有1根柱身銘刻著阿育王詔諭的圓柱,高約12.8米。現柱身已斷,柱頭保存完好,通稱阿育王獅子柱頭。柱頭頂端蹲踞著4隻圓雕的雄獅,背部相倚,面向四方,前肢挺立在1塊鼓狀圓盤頂板之上(原先4隻雄獅頭上承托著1個直徑883厘米的法輪,早已殘缺)。頂板圍以1圈浮雕飾帶,鏤刻著4隻較小的動物:獅子、大象、瘤牛、奔馬,每兩隻動物之間用1個法輪隔開。頂板下方刻有鐘形倒垂蓮花柱飾。在造型上,柱頂的雄獅輪廓分明,均衡對稱,頭頸和胸部的鬣毛雕成一束束密集排列的火焰狀,上唇髭須刻成3道弧線,這些程式化的因素受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刻的影響;而雄獅那威猛沉雄的面容,遒勁剛健的前肢和足掌,都充溢著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活力。飾帶上浮雕的瘤牛和大象,自然、率真而生動,與印度河文明時代藝術的寫實傳統一脈相承。柱頭雕刻材料采用的是一整塊巨大的淺褐色楚那爾砂石。砂石表面高度磨光,光滑圓潤,瑩潔如鏡,增強瞭作品既雄渾又柔和、既粗豪又細膩的總效果。在觀念上,阿育王獅子柱頭具有雙重象征意味。整個石柱象征宇宙之軸。法輪是佛法(達摩)的象征,又是征服世界的“轉輪聖王”的標志。柱頂的4隻雄獅隱喻著佛陀喚醒世人的獅吼,也顯示瞭孔雀王朝遠震四方的聲威。飾帶的4隻動物代表宇宙四方,與4個法輪間隔交錯,構成回環往復、奔走流宕之勢,象征著佛法廣佈,王風遐被。這一柱頭的造型完美地體現瞭雕刻傢的觀念:阿育王以轉輪聖王自詡,要憑借佛法的威力對世界進行精神的征服。而今,阿育王獅子柱頭被視為印度傳統文化的象征,並被選作印度共和國國徽的圖案。

阿育王獅子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