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釋漢字形體為主,兼及音義的書。清修《四庫全書總目》把小學類分訓詁、字書、韻書3種。以《爾雅》以下為訓詁,《說文解字》以下為字書,《廣韻》以下為韻書。這3種書各有所側重。訓詁書重在講解字義,解釋名物;韻書則重在分辨字音,依韻列字,並說明字義;字書與訓詁書、韻書不同,重在據字形分部,說明字的音義。

  漢字歷史悠久,始終是以一個個單個的形體代表一個詞,或代表一個語素,但形體的寫法隨世而有演變。由商、周的古文字發展為篆書,因篆篆書不便書寫而又有隸書、草書、行書、真書,因此研究字形和根據字形以考證音義的字書很多,大體可以分為以下5類:①學童習誦的識字書──這類書如漢代流行的李斯等的《倉頡篇》、史遊的《急就篇》。或為四言韻語,或為七言韻語。《倉頡篇》已佚,《急就篇》保存至今。②按形體偏旁分部編排的字書──自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按篆書形體分立部首編排文字以後,仿照這樣體例的字書很多,如梁代顧野王的《玉篇》、宋代司馬光等的《類篇》、明代梅膺祚的《字匯》、張自烈的《正字通》、清代官修的《康熙字典》都是。③刊正字體的字書──唐代有顏元孫的《幹祿字書》、張參的《五經文字》、唐玄度的《九經字樣》,都是訂正筆畫訛誤的書,下至宋代張有的《復古編》、元代李文仲的《字鑒》、明代焦竑的《俗書刊誤》,都是這一類的書。④集錄篆、隸、古文字的字書──如宋代郭忠恕的《汗簡》、夏竦的《古文四聲韻》、婁機的《漢隸字源》,以及近代容庚的《金文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羅振玉的《碑別字》等都是。⑤用六書分析文字的書──如宋代鄭樵的《六書略》、元代戴侗的《六書故》、楊桓的《六書統》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