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回紇文。回鶻(古代維吾爾)人使用的拼音文字。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紀)主要“流行於今吐魯番盆地和中亞楚河流域。這種文字的文獻,近代發現於哈密、吐魯番和甘肅地區。11世紀的《突厥語詞典》、13世紀的《蒙韃備錄》都曾記述過這種文字。根據《九姓回鶻可汗碑》等文物推斷,回鶻文是在窣利文字母的基礎上形成的。回鶻文從什麼年代開始使用,目前尚無定論。10世紀後,今新疆南部回鶻人雖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鶻文並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經經》回鶻文譯本,證明這種文字一直到17世紀仍在使用。字母數目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最少為18個,最多達23個。23個字母中有5個字母表示8個元音,18個字母表示22個輔音。在早期文獻中有的字母表示兩個以上的語音,在後期文獻中才在相應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個點或兩個點予以區別。字母分詞首、詞中、詞末等形式。有句讀符號。在摩尼教文獻中還在句讀符號上加紅色圓圈。段落用對稱方形的四個點“凒”隔開。有印刷體和書寫體。書寫體又分楷書、草書兩種。楷書用於經典,草書用於一般文書。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橫寫,後改為從左往右豎寫。

  回鶻文字母在元代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後來的蒙古文。16世紀以後,滿族又仿照蒙古文創制瞭滿文。

  現存回鶻文文獻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經典、醫學著作、文學作品、公文、契約(見圖1、圖2)、碑銘等。明代《高昌館雜字》傳到歐洲後,德國人J.克拉普羅特(1783~1835)進行研究,於1820年出版《回鶻語言文字考》。1870年,匈牙利人H.萬伯裡(1832~1913)發表《回鶻語文獻與福樂智慧》。19世紀末,俄國人 B.B.拉德洛夫(1837~1918)翻譯並出版瞭《福樂智慧》全文。隨著20世紀中國西北考古工作的興起,已出土大量文獻,多存於歐洲。中國學者袁復禮(1893~1987)1930年在新疆發現的《回鶻文寫本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殘本),經歷史學傢馮傢昇(1904~1970)整理,於1951年影印出版。近年在新疆陸續發現新的文獻(圖3回鶻文《彌勒會見記》)。

圖1 回鶻文賣身契

圖2 回鶻文《福樂智慧》

圖3 新疆哈密縣出土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