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簧氣鳴樂器。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的一種輕便鍵盤樂器。其構造包括:右手操縱的鍵盤機構、變音器(音栓),左手操縱的低音鈕鍵部分(通常稱倍司)、風箱、音屜、簧片(自由簧)、外殼等。演奏時用肩帶把琴懸於胸前彈奏,以左手推拉風箱鼓風,使簧片發音。

  手風琴的大小,通常以左手彈奏的低音按鈕多少來區分。供專業演奏使用的規格有48、60、80、96及120倍司各種,右手鍵盤音域隨倍司的多寡而定。專業用的常為120倍司,右手41鍵,音域ff~a3,並有11個音栓以變化音色。德國和來公司及中國天津樂器廠(1983)先後制成的185倍司手風琴,右手45鍵,音域e~c4

  鈕鍵式手風琴在歐美許多國傢均流行。在俄羅斯稱為“巴揚”,左右手全為鈕鍵,右手鈕鍵按半音階排列。阿根廷的一種手風琴“班多尼昂”,也全為鈕鍵,左手鈕鍵隻是單音而無和弦,如奏和弦則需同時按數鍵。

  一種小巧的六角手風琴,為1829年英國人C.惠茨頓所發明,是由早期簡易手風琴改進而來。外體多呈六角柱形,兩端皆為按鈕;德國造的隻能奏兩個調及少量和弦;英國造的則有完全的半音階。常用的有高音、次高音、上低音3種。也有按提琴族音域設計的可以用來重奏的六角手風琴。此外,尚有合奏手風琴、低音手風琴以及專供兒童使用的小型無低音鍵鈕手風琴。手風琴體積小,攜帶方便,常用於歌唱、舞蹈伴奏和輕音樂,也可獨奏和組成手風琴樂隊。手風琴演奏曲目,可用鋼琴曲、管弦樂曲,也有專業作曲傢創作的各種手風琴曲。

手風琴

  歐洲早期手風琴的創制人與改進者,有德國的C.F.L.佈施曼,於1921年制作瞭用口吹的“奧拉琴”,後在此琴基礎上加按鈕鍵盤及手壓風箱。1929年,奧地利的C.代米安改進瞭佈施曼的琴,增加瞭伴奏和弦鈕鍵,並正式取名手風琴。1830年以後,在歐洲,特別在法國、比利時,手風琴已廣泛流行。鋼琴鍵式手風琴是19世紀50年代出現的,於20世紀30年代流行於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