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分佈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河池、南丹和都安等縣,而以環江縣岜音山麓的上南、中南和下南等地為主要聚居點。人口38135人(1982年統計)。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同漢族、壯族交往,毛南人多通漢語和壯語,並通用漢字。毛南族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及師公、道公音樂。

男女青年唱山歌

  民間歌曲 按傳統習慣分為:"歡"、“比”、“耍”、“排見”和“梭儂”5種。

   亦稱“囉喂歌”,因有固定襯詞“囉喂”而得名。一般在男婚女嫁、祝賀生日和新屋落成等喜慶節日裡唱。分“歡條”和“歡草”兩種,均為男聲或女聲二重唱。歡條的歌詞以5字8句為一首,采用勒腳歌形式(亦稱三節歌,即每首歌詞由8句組成,演唱時分成3節,要疊唱成12句,其順序為1234,5612,7834),押腰腳韻。此外,凡偶句歌詞皆疊唱。其結構為兩對相似的上下句組成的復樂段,第1段終止於羽音,第2段終止於宮音,從而形成同宮系統的羽、宮調式交替。低聲部主唱,高聲部自偶句的後半句中加入。歡草是囉喂歌的變化形式,5字4句為一首,每首歌開始必須以第4句作為歌引,並重復一次,然後按歌詞從頭至尾演唱直至結束。

   亦稱“囉嗨歌”,因有固定襯詞“囉嗨”而得名,是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唱的山歌,音樂較明朗歡快。有單聲部和二聲部兩種形式,單聲部的有“比探情”、“比高腔”兩種。二聲部的又分5字句的“比單”和7字句的“比條”,以及它們的變體“比草”等。歌詞都是勒腳歌形式。音樂則是上下句構成的樂段,終止均落羽音。“比草”的歌詞由8句組成,每句3、5、7 字不等。曲調由8個樂句組成,字密腔少,速度較快。

   是一種流傳很廣的兒童歌謠,歌名《不怕大老虎》,隻有一種曲調,有單聲部和二聲部兩種,音樂節奏明快,輕松活潑。

  排見 是一種敘事歌曲,多由歌師演唱有人物、有情節的歷史故事,如《螺螄姑娘》、《譚氏始祖歌》等。歌曲由引子、主要段落和尾聲3部分組成。歌詞為7字句、5字句不等,句數可多可少,但一般要偶數,押腳韻。音樂由上下句構成,與語言結合緊密,節奏自由。

  梭儂 又稱“囉啦囉啦囉”,是母親哄孩子的催眠歌,速度較慢,旋律平穩。音樂結構與排見基本相同。

  師公、道公音樂 主要用於宗教活動。師公音樂也用於演唱民間故事。師公音樂主要來自民歌中的歡和比,旋律性較強。道公音樂大部分為念誦性的曲調。師公演唱時的伴奏樂器有嗩吶、簫、笛、牛皮腰鼓、長鼓(又名黃泥鼓)、小鼓、小鑼、鈸、木魚和碰鈴等。道公演唱時則隻用打擊樂器伴奏。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師公音樂和民歌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毛南戲,受到群眾的喜愛。

  毛南族音樂的特點是:①多使用五聲羽調式、宮調式,其次是商調式;②旋律進行比較平穩,很少有五度以上的大跳;③旋律的發展手法多運用重復或變化重復;④二聲部民歌屬支聲復調性質,主要是男聲或女聲二重唱。在聲部結合上,以低音部為基礎,高音部隨著低音部的起伏而變化。聲部的進行多是同步同向進行,以合為主,時分時合。聲部關系以大小三度、純四度、純五度和大二度音程最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