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假面舞劇。“孔”字含有默劇之意,是專演史詩《拉瑪堅》的劇種。《拉瑪堅》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流傳本的泰文譯名。孔來源於泰國皮影戲,也是皮影藝術的變體與發展。它的舞蹈語彙、面具和裝飾均和泰國古老的皮影戲相似。孔流佈泰國中部已有300年歷史。其著名劇碼有:《誘拐息達》、《漂屍》、《填海築路》、《拉瑪堅在森林中》、《哈努曼志願者》、《息達五次歷險》等。

  孔劇演員以手語和基本舞姿表達劇情。這些手語和舞姿是藝術傢將生活中的動作作加以提煉、美化而形成的規范表演動作,也是孔劇的主要表演手段。手語可分3類:①象征接受、拒絕、呼喚等動作的手語。②表達愛情、憤怒、嫉妒等感情的手語。③模擬行走、端坐、敬禮時所配合的手語。

  孔的舞姿共有68式,主要包括神仙合十、四面梵天、鸚鵡回巢、玉兔賞月、梵天造物、閑庭漫步、蒼龍戲水、大象鬥牙、魚兒觀海、天鵝擺步、獅子耍尾、深林走虎、大象踐草、孔雀開屏、猿猴穿林、天神耍矛等。孔劇演員的基本功程式嚴謹,初級的稱“麥塔”,是訓練身體動律和舞姿造型的動作組合;高級動作稱“麥佈”,是可以獨立表演的舞蹈片斷。“麥佈”要求演員根據配歌的內容帶著表情舞蹈,它包括32式、68式深淺程度不同的兩種形式。

  孔曾有過多種表演形式,現在隻傳有5種:①廣場假面劇,②民間假面劇,③幕前假面劇,④宮廷假面劇,⑤現代假面劇。幕前假面劇的表演形式類似泰國皮影戲,演員需要在白色幕佈之前表演,前4種假面劇不設幕、場,隻有現代假面劇才分幕演出並加進燈光與佈景。

  孔劇除生、旦角外,其他角色需戴上表明人物身份的面具。神猴哈努曼共有30多種面具。十面魔王托薩幹的面具多達百餘種。這些面具色彩鮮艷,制作精巧,是珍貴的工藝品。孔劇服飾,鑲滿珠玉,帽作寶塔狀,手腕、腳踝皆套戴金鐲。其服飾基調為金黃色,這是佛教(黃教)所崇尚的顏色。但每一角色又有其固定顏色,如十面魔王的服飾和面具皆為墨綠色;神猴哈努曼則用白色服飾和面具;拉瑪王子一般用墨綠色服飾等。但不論哪種舞服都以金色絳帶飾邊以顯示神仙皇族的富麗堂煌。

“鸚鵡回巢”的舞姿

  孔由著名的“五件樂”樂隊伴奏。即:傳統樂器笛子、套鑼、木琴、鼓(雙面鼓、兩套鼓、單鼓)、響鈴。孔的音樂繼承暹羅音樂的傳統風格,曲調纏綿委婉,深邃古樸,不同的情節和舞段配有不同的曲牌,如漫步調、悲嘆調、愛慕調等。幕側有歌唱隊以泰文詩體韻白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