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科普蘭

  美國作曲傢。1900年11月14日生於紐約州佈魯克林。13歲開始學習鋼琴。中學畢業後,從R.戈德馬克學習和聲與對位,1921年他在巴黎楓丹白露宮中為美國人特設的音樂學校裏從法國作曲傢N.佈朗熱等深造。1924年回國。。1927~1937年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任教。1940~1965年在伯克希爾音樂中心的暑期學校任教,1957年起兼任該校負責人。1935~1944年受聘於哈佛大學教授音樂。科普蘭是紐約作曲傢聯合會理事,他與R.塞欣斯一起組織瞭以演出美國作曲傢新作品為主的科普蘭-塞欣斯音樂會。他還是亞多音樂節、阿羅音樂出版社和美國作曲傢聯盟的創建人之一。

  科普蘭在創作中廣泛使用傳統的和現代的音樂語言和手法。他的作品有時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有時隻吸引為數不多的擁護者。這種不同風格的變化,反映瞭當時各種音樂流派對科普蘭創作的影響。

  科普蘭的早期作品,如樂隊組曲《劇場音樂》(1925)、《鋼琴協奏曲》(1926)等具有爵士樂因素,是他對民族風格的最初嘗試。1929~1935年間,他受新古典主義影響,音樂語言趨於抽象、理智,如《鋼琴變奏曲》(1930)、《短交響曲》(即第2交響曲,1933)、管弦樂曲《敘述》(1935)等。從1935年起,科普蘭進入創作旺盛時期。他決心創造出一種能被聽眾廣泛接受的民族音樂,寫下瞭一系列以民間素材為基礎的音樂作品,因而成為美國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如他為舞劇《小夥子比利》(1938)、《牧區競技》(1942)、《阿巴拉契亞山的春天》(1944)譜寫的音樂,管弦樂曲《墨西哥沙龍》(1936),為朗誦和樂隊而作的《林肯肖像》(1942,其中引用瞭林肯的演講和書信)等。這些作品不僅在科普蘭一生的創作中,而且在美國音樂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科普蘭也創作過一些不夠通俗的作品,如《第三交響曲》(1946)等。50年代以後,科普蘭基本上放棄瞭美國風格。在某些作品中,還采用瞭十二音技法,如《鋼琴幻想曲》(1957)、管弦樂曲《內涵》(1962)等。70年代以後,科普蘭很少創作。

  科普蘭除瞭從事作曲外,也從事音樂教育、音樂書籍的寫作以及各種音樂社團活動的組織工作,對普及音樂教育、發展美國現代音樂事業作出瞭貢獻。

  他的重要著作《音樂與想象》(1952),是根據他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的講稿整理而成的。他的《怎樣欣賞音樂》(1939)和《我們的新音樂》(1941,1968年修訂後改名為《1900~1960年的新音樂》)流傳廣泛,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