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軍隊中用以整步伐、壯軍威、鼓士氣的佇列音樂,其起源可以上溯至16世紀的戰爭曲。以曲調規整、節奏鮮明並多帶附點音符為特點。早期進行曲不拘拍子,結構短小,如J.-B.呂利所作由雙簧管和鼓隊演奏的《集合進行曲》為三拍子,二段式,分兩段各自反復,僅14小節。近代進行曲都用複三段式寫成,用雙拍子或四拍子(娺,嬋,22,慇 等),三拍子的進行曲屬於少數(如R.舒曼的《大大衛盟員進攻庸夫俗子進行曲》)。

  除瞭器樂作品外,歌曲中的進行曲也很常見。《馬賽曲》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最著名的聲樂進行曲。中國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歌曲,如《工農兵聯合歌》、《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義勇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戰鬥進行曲》、《志願軍戰歌》、《娘子軍連歌》等,都是進行曲樣式的歌曲。

  近世進行曲的用途日益擴大,除軍隊進行曲外,尚有用於婚、喪、節慶的進行曲及專供藝術欣賞用的進行曲。婚禮進行曲有兩種:一種是速度較快表現節日氣氛的,如F.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配劇音樂中的婚禮進行曲;一種是速度較慢用於婚禮行列的,如R.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第2幕的婚禮行列音樂和第3幕的婚禮合唱。喪禮進行曲速度緩慢,多用小調式寫成,早期也有用大調式的,如G.F.亨德爾的清唱劇《掃羅》中的《死亡進行曲》。L.van貝多芬降A大調《第十二鋼琴奏鳴曲》中《紀念一位英雄之死的喪禮進行曲》(後用於《普洛哈什卡》配劇音樂)和《第三交響曲》第2樂章,以及F.F.肖邦《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第3樂章,都是喪禮進行曲的典范作品。G.馬勒的《第一交響曲》第3樂章的喪禮進行曲,主題采用法國民歌《約克兄弟》的曲調。馬勒用卡農手法發展這個主題,構成1首模擬體的喪禮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