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小不同的彩石、玻璃料器、金屬等硬質片料拼嵌而成的圖畫。一般用於裝飾建築物的牆面、天花板或地面。

  鑲嵌畫歷史悠久,最早見於西元前4000餘年的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人是這種藝術的始祖。鑲嵌畫以其色彩的真實性和永久性,製作的多樣性以及題材的廣泛性而得以在世界上綿延流傳。西元1~4世紀,鑲嵌畫得到很大的發展,色彩技巧日臻完善,當時羅馬人對它十分推崇。在美術史上,羅馬以及中世紀東羅馬時期的鑲嵌畫無論在數量上或品質上都名列前茅。。如意大利龐培城出土的《伊蘇之戰》、拜占庭時期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教堂中的佐伊皇帝像等許多鑲嵌畫,都是這個時期的藝術珍品,在歷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隨著羅馬人的足跡,鑲嵌畫傳入其他地方,各國藝術傢都以各自的民族風格,發展瞭這一藝術。鑲嵌畫在現代世界藝術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墨西哥、蘇聯和民主德國等國傢的鑲嵌畫以其規模的宏大和新穎的技藝而著稱,由平面鑲嵌發展到在高低浮雕上再加鑲嵌,豐富瞭鑲嵌藝術的表現形式。

  中國的鑲嵌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這些鑲嵌藝術大多出現在工藝品上,如殷商時代的銅器曾有錯金和錯金嵌玉的裝飾紋樣出現。鑲嵌畫雖較少,仍可以從帝王禦花園的甬道和民間的建築中發現用卵石鑲嵌地面和墻面的鑲嵌裝飾畫面。當代中國藝術傢也開始重視運用這種藝術形式,在一些重要建築物的室內外創作瞭一些鑲嵌畫。

  鑲嵌畫材料來源十分豐富,有天然彩石、卵石、貝殼、螺鈿、寶石、玉石和人造的玻璃料器、陶瓷、有機玻璃、金屬和木料等。鑲嵌方法有直接鑲嵌法、預制法、反貼反上法、正貼正上法。除平面鑲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進行鑲嵌,後者更能增強壁畫的力度。片料的拼嵌既可以采取裝飾性的有規律的排列,也可以采取無規律的自由排列。鑲嵌細工在運用色彩能力上要求很高,因為每個色域都是由無數色彩點子成分構成,每一塊片料代表一定的色調,為此,鑲嵌時每一種色彩成分都要經過斟酌和選擇。高明的鑲嵌細工藝術傢能用補色創造出許多不同的效果。

  鑲嵌畫具有其他壁畫所沒有的堅固、耐潮濕、耐曬而不變色的優點,硬質片料的質感與量感以及鑲嵌工藝產生的形、色、光的效果,使鑲嵌畫在色、質、量感方面顯得粗獷渾厚,色彩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