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宣導新學的中心,又是有影響的革命團體。由蔡元培、葉瀚、蔣智由等發起,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月在上海成立。該會“以教育中國男女青年開發其知識而增進其國傢觀念,以為他日恢復國權之基礎為目的”。

  創辦之初,以編教科書為己任;繼因八股方廢,人們對新名詞甚為陌生,乃仿通信教授法,刊行叢報。1902年暑期,留日學生因要求學陸軍,為清政府所反對,留日學生被日本員警強行送上船,勒令回國。國內外志士憤慨異常,教育會就擬自設學校,,培植人才。同年11月,南洋公學100餘名退學學生辦愛國學社,得到教育會的資助。這年冬,又辦愛國女學;並派遣會員分赴江浙各省組織支部,興辦教育;辦成的有江蘇常熟及吳江同裡支部。常熟支部由殷次伊等發起,同裡支部有柳亞子等相助。此外,仿效愛國女學與愛國學社辦學的有劉季平(即劉三)等在上海華涇開設的麗澤小學、蘇州的吳中公學社、杭州的兩浙公學社等。

  1903年,中國教育會又以《蘇報》為機關報,由蔡元培、章炳麟(太炎)等人輪流執筆,宣傳革命、倡導國民主義。影響很大的文章有章炳麟的《駁康有為書》,斥其頌揚光緒皇帝,論立憲必無成就;還有《介紹鄒容革命軍》等。《蘇報》的這些文章和鄒容的《革命軍》,成為教育會愛國救國的基本綱領。中國教育會每周率領愛國學社社員至張園開會演說,宣傳革命;聽眾有1000餘人,震動東南各省。教育會還組織學生義勇隊,進行軍事訓練;在所辦的學校設物理、化學課、研制炸藥,以便準備暴動。中國教育會遂由新學界的中心轉變為江浙一帶宣傳革命的中心,也是各地革命者秘密接洽的機關。

  中國教育會的活動引起清朝統治者的極大恐懼,清政府乃以創立愛國會社“倡革命諸邪說”為由,通電沿海各省查拿該會主要成員。1903年6月就發生瞭《蘇報》案,章炳麟、鄒容等6人被捕。以後,教育會仍有活動,直至1907年停止。

  中國教育會歷屆正副會長是蔡元培、黃宗仰、鐘憲鬯,重要成員有章炳麟(太炎)、吳敬恒、黃炎培、蔣維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