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認讀漢字教學的原理和方法,語文教學法的組成部分之一。

  沿革 中國的識字教學有2000多年歷史。秦代已有用小篆寫的童蒙課本,如李斯作《蒼頡篇》,趙高作《爰曆篇》,用以教授字體和語法,成為後世編寫兒童識字課本的先驅。漢代的史遊作《急就篇》,用韻語把日常應用字彙2144字編在一起,三言、四言或七言成句,便於記憶,並切合實用,成為漢魏以後的兒童通用教材。南北朝時,梁朝的周興嗣將10000個不同的字編成四言押韻的《千字文》,既表達一定意義,又比較通俗易懂,便於識字和增廣見聞,提高兒童讀書的興趣。宋代出現瞭《三字經》和《百傢姓》,與《千字文》一起合稱“三、百、千”,形成一整套官定的通用識字課本。與“三、百、千”並行的還有另外一種識字課本叫作“雜字”。它是根據不同行業和地區的需要,選取比較常用的字編為四言、五言或六言,含有一定意義的、押韻或不押韻的讀本,如《益幼雜字》、《群珠雜字》、《百花門》、《山東莊農日用雜字》等,多為私塾教授勞動人民子弟所采用的教材。

  為提高識字效率,明代李登編寫瞭《正字千文》,特別註意偏旁部首的區別和形似字、音近字的辨認,正文前有《楷書字法》,正文後附《草、隸、篆字法》。清末王筠為改進識字教學,在他所著的《文字蒙求》中,把文字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類。據他自己的經驗說,用此法“以教童子,一月間而有用之字盡識。”後來,梁啟超曾在王筠經驗的基礎上作過些實驗,亦證明效果良好。

  中國古代童蒙識字教學的基本情況,一般是用較短的時間教兒童集中認識兩千來字,然後再教閱讀。識字階段,很少講解字義,更少應用;雖然也教寫字,但寫和認的內容、進度並不一致。教學方法主要依靠學生對課文的背誦記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識字教學在廣泛實驗的基礎上,有瞭新的創造和發展。

北京景山學校教師采用集中識字方法進行教學

  識字方法 當代中國一般采用以下三種識字方法:

  ①集中識字法。即先識字,後閱讀。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及學習心理的遷移規律,將漢字歸類,適量集中,教學一批生字,閱讀數篇課文,在閱讀中鞏固生字。其特點是突出字形,便於比較字的音、形、義的區別和聯系,使識字教學科學化,集中識字的具體方式有:a.歸類法。以形聲字歸類為主。還有形義字歸類、形近字歸類、同音字歸類、同義字或反義字歸類等。b.帶字法。以基本字帶字為主,還有偏旁部首帶字等。

  ②分散識字法。即隨課文教生字。一課書,先教生字,後教課文,邊識字,邊閱讀。中國“五四”運動以後,受西方拼音文字教學影響,語文教學重語言訓練,改變先識字後閱讀的識字方法,從句子開始識字,識字、閱讀並進,逐步形成分散識字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分散識字法也有很大改進。以識字為重點,加強看圖識字,註意運用漢字規律。其特點是突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語言規律,寓識字於閱讀之中,使識字和閱讀、識字和學習語言緊密結合。

  ③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識字方法。以漢字規律和語言規律為基礎,根據不同的漢字,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程度的學生,將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結合起來。

  識字教學的目的、要求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讀成一個音節,每個字都包括音、形、義三要素。識字就是要統一地掌握字的音、形、義。即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和正確書寫字形,理解字(詞)義;在大腦中建立字的音、形、義的牢固聯系,達到看見字形,能讀出字音、明瞭字(詞)義,聽到字音、知道字(詞)義,能寫出字形的熟練程度。為實現上述目的和要求,識字教學應做到:

  ①要讀準字音。漢語拼音是幫助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識字之前,集中一段時間,教學漢語拼音,有助於識字、正音、學習普通話和查字典。漢語拼音教學,要充分運用圖畫,反復練習,達到熟練拼讀程度。

  ②要認清字形。要仔細地觀察字形的筆畫和結構,清晰地感知字形;註意字形特點,牢固地記憶字形;正確地書寫字形,要充分運用漢字的構字規律,掌握字形結構。漢字分單體字與合體字兩類,先教單體字,後教合體字。單體字教學,一般采用看圖識字方法,要一筆一畫地教和學;隨教學單體字,掌握字的基本筆畫和名稱,以及筆順規則。合體字教學,可按字的組成結構分析和掌握字形;隨教學合體字,掌握字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結構方式。要註意形音、形義的聯系。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準確地認清字形,逐步掌握漢字的構字規律,提高識字能力。字要書寫工整,筆畫求準,結構求勻,行款整齊,字面幹凈。逐步達到書寫熟練。

  ③要理解字(詞)義。即理解概念,建立詞和詞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的聯系。要遵循語言規律,結合詞、短語、句子講清字(詞)義;要從音義、形義的聯系,同義、反義、近義字(詞)的歸類比較中,講清、辨析字(詞)義;要在組詞、造句、閱讀、答問、說話、寫話等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鞏固字(詞)義,註意培養理解和運用字(詞)的能力。

  識字教學,要求做到耳聽、眼看、口讀、手寫、腦記。經過反復練習,達到識字教學的目的。

  

參考書目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62。

 斯霞:《我的教學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2。

 王昆、楊樹等編:《集中識字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