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論著。唐代韓愈作,大約寫於貞元十八年 (802)。唐代中期,封建文化思想有瞭新發展,以復興儒學為內容和採用散體文為形式的古文運動達到高潮。此時的教育,需要強調求師問道的重要,矯正輕視教師的風氣。《師說》就是韓愈為闡明這種見解而寫的。他因此而被人罵為狂人。但他不顧庸人反對,堅持其觀點,得到有識之士的支持,終於衝破舊思想,轉變瞭社會風氣。《師說》認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們要學習必定需要有教師。教師的基本任務有三:“傳道、授業、解惑惑”,其中傳道是最主要的。作為教師的根本條件就是有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隻要是掌握瞭仁義之道,都可作為老師。他提倡求學無常師,要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對師生關系,也有新見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生可以相互學習,他們的關系是有條件的,可以轉化的,這是“教學相長”思想的新發展。這些觀點具有民主性,也含有辯證法的因素,對教育理論作出瞭一定的貢獻。唐以後的教育傢,用《續師說》、《廣師說》等為題,發表對師道的見解,均受《師說》的啟發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