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學史專著。鄭振鐸著。分上、下兩冊。1938年出版,1953年重印。《中國俗文學史》對中國民間文學的產生、發展和演變,作瞭較系統的敘述,並提供瞭豐富的史料。這是繼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之後,學術界早期研究俗文學的成果之一。作者對中國俗文學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也就是大眾的文學”。“‘俗文學’不僅成瞭中國文學史主要的成分,且也成瞭中國文學史的中心。”其中講唱文學在全書中佔有重要位置。作者認為,“講唱文學在中國國的俗文學裡占瞭極重要的成分,且也占瞭極大的勢力”。全書14章中專門談講唱文學的有5章。

  作者認為敦煌文獻的發現,最重要的要算是變文,由於變文的發現,“我們才在古代文學與近代文學之間得到瞭一個連鎖”。作者指出,鼓子詞與諸宮調是最早受變文影響而於宋、金、元三代流行起來的講唱文學。鼓子詞僅見於宋,是士大夫受變文影響後,用流行於宋代的詞調來歌唱的典雅作品。諸宮調是宋代以至金元講唱文學裡最偉大的一種文體。在民間深受歡迎,並流傳下有極高水平的作品,如《劉知遠諸宮調》、《西廂記諸宮調》等。書中還介紹瞭當時流行的“轉踏”、“曲破”、“唱賺”的情況。作者認為寶卷是變文的“嫡系子孫”。“寶卷的結構和變文無殊;且所講唱的,也以因果報應及佛道的故事為主”。“彈詞”也是由變文蛻化出來的講唱文學,流行於南方諸省。作者在這裡專門介紹瞭彈詞女作傢與作品,如陶貞懷的《天雨花》,陳端生的《再生緣》,邱心如的《筆生花》,鄭澹芳的《夢影錄》等。作者認為鼓詞與子弟書這些流行於北方的講唱文學,亦始於變文。大部頭鼓詞多為金戈鐵馬、國傢興亡故事。中篇大多講風月故事。清中葉出現“摘唱”長篇中的精華部分,因受歡迎而漸成風氣。

  《中國俗文學史》論述講唱文學,也談到瞭蓮花落、馬頭調、岔曲、八角鼓、道情等與民歌的血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