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曲種。清末民初以來流傳於天津(主要在船夫、搬運工人、手工業者、人力車夫中傳唱)。它淵源於明、清以來的時調小曲,又和很多地區的民間小調有密切關係。天津時調除《要婆婆》等少數二人對唱節目外,大多是一人獨唱,伴奏樂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節子板。它的腔調有“靠山調”、“老鴛鴦調”、“新鴛鴦調”、“喇哈調”、“落尺時調”、“落五時調”等。另有外地傳來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盤棋”等小調。天津時調唱詞句式有以七字句為主的,有長短句相間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二六板和近於數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調”中的“大數子”等。它的語音聲調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天津時調的傳統曲目反映瞭天津人民的生活風貌。其中有歡快的《踢毽兒》、《放風箏》;也有悲涼的《光棍哭妻》、《後娘打孩子》;還有相當多的反映妓女悲慘遭遇的《秦樓悲秋》等。它最初隻是人們勞動之餘的演唱活動,20世紀20年代以來有瞭職業歌手,有的在地攤、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時事的曲目,如《民國六年鬧大水》、《直奉戰》等。最早登臺演唱時調的是兼演京韻大鼓的女演員趙寶翠,其後有高五姑、秦翠紅、趙小福、薑二順等著名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演員王毓寶與弦師祁鳳鳴等人一起對“靠山調”進行瞭藝術革新,豐富瞭唱腔旋律,增添瞭笙、揚琴等伴奏樂器,創作和改編瞭《摔西瓜》、《紅巖頌》、《春來瞭》等新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