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曲種。流行在浙江省寧波、鎮海、奉化、慈溪以及舟山群島一帶。又名“犁鏵文書”。約形成於19世紀中葉,盛行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抗日戰爭爆發後僅存演員六、七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得新生。寧波走書的唱詞通俗易懂,語彙豐富,語言生動。表演富有生活氣息,深受當地農民歡迎,有“文書唱華堂,走書唱農莊”的說法。演唱寧波走書時,演員邊唱、邊作一些表演動作,如搖船、上下樓梯及一些生、旦、醜的身段等。伴奏樂隊也伴唱、隨唱和對白。伴奏樂器是一把四胡,也有加琵琶、打琴等等樂器的。常用曲調有〔四平調〕、〔馬頭調〕、〔賦調〕和〔還魂調〕,具有腔調優美、長於敘事抒情的特色。此外,還有〔詞調〕、〔二簧〕、〔三頓〕、〔三五七調〕、〔佛調〕、〔高調〕、〔亂彈〕、〔瓦缸灰〕等曲調。寧波走書的傳統書目約40多部,題材大多由其他劇種、曲種移植而來,如《包公》、《大紅袍》等。50年代,藝人們編唱瞭反映四明山革命故事的《橋頭烽火》等新書。1958年以後,編唱瞭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書目,如《四明紅霞》、《愛社如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