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曲種。又稱“南曲”、“南管”、“南樂”、“弦管”。發源於福建泉州,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兩地區以及廈門市和臺灣省。在東南亞華僑旅居的地區也很盛行。華僑和港澳同胞名為“鄉音”。

  南音是唐代大麯中的“遍”、“破”等宮廷演奏的音樂傳入福建以後,與閩南地區的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等互相滲透、融合而發展形成的。從南音的樂器、曲牌、樂曲內容和演奏形式等方面來看,既保存著不少古典音樂的傳統成分,又有著不斷嬗變、發展的歷史痕跡。如南音的主主奏樂器南琵琶,構造古老,並保存著唐代橫抱的彈奏姿勢和指揮樂隊的作用,洞簫、拍板的制作也仍沿唐制的盡寸規格。使用的音階也與隋唐古樂相同,半音在四、五度與七、八度之間。曲牌方面,有出自唐代以前的〔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折柳吟〕、〔陽關曲〕、〔漢宮秋〕等;出自唐代大曲的〔三臺令〕、〔梁州曲〕、〔甘州曲〕等;出自法曲的〔婆羅門〕、〔太子遊四門〕等。曲譜方面,如〔梅花操〕的結構形式,以散序性質的慢板開始,然後是行板、中板、快板,最後忽轉慢板結束,極近於唐代大曲。特別是快板的多次重復和轉入慢板結束,更近似“催”、“袞”和“煞袞”。

  南音在發展過程中,還吸收瞭以下幾方面內容:①宋代的詞牌〔長相思〕、〔鷓鴣天〕、〔醉蓬萊〕等和一些宋詞的內容;②南戲的內容,並沿用瞭南戲的一些方言;③元雜劇、散曲、明代昆山腔、弋陽腔和閩南梨園戲的內容。至清代,南音有瞭更大的發展和提高,創造瞭〔北迭〕、〔寡迭〕等生動活潑、節奏明快、唱詞通俗的曲調,創作瞭一些諷刺、鞭撻封建剝削制度,歌頌勞動婦女的曲詞,突破瞭原來局限於描寫男女愛情和歷史故事的范圍。

  南音是由“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的。指,即指套,是一種有詞、有譜、有琵琶彈奏指法的套曲,現有49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曲子由若幹同宮調的曲牌組成。指套雖有唱詞,但演唱較少,多作器樂曲演奏。譜,是一種標題性的器樂彈奏套曲,內容多描繪四時景色和花鳥、昆蟲、奔馬等,著名的曲子有〔四時景〕、〔梅花操〕、〔八駿馬〕、〔百鳥歸巢〕等,現有16大套。曲,即散曲,也稱草曲,是一種以樂器伴奏的清唱曲。曲詞大體可分為抒情、寫景、敘事3類,經歷代發展,積累下傳統曲詞有近千首之多。傳統曲詞很多是明、清文人所作,文采飛逸,意境深邃。演唱時,演員兩手執拍板,左手三塊,右手兩塊,以三弦、二弦、琵琶、洞簫伴奏。由於曲調生動活潑,易懂易學,流傳很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業餘性的南音組織蓬勃發展,每逢節日還常到街頭演唱。泉州、廈門等地都建立瞭專業南音樂團。南音的散曲演唱,除保留一人清唱的形式,還吸收北方曲藝的特點,發展瞭說唱、對唱、合唱等新的演出形式。同時,在臺灣省、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華僑中的業餘南音活動十分活躍,自1977年以來,先後舉辦過三屆東南亞南樂大會奏,成立瞭東南亞南樂聯誼會,對南音作瞭一些改革和創新,與國內南音界經常進行藝術交流,促進瞭南音藝術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