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戲曲舞臺上常用的一種襯幕。又稱“堂幕”、“臺幔”。門簾掛在面向觀眾的上場門和下場門上,演員出入要由檢場人掀起門簾;臺帳則掛在上下場門之間。其基本作用是:①劃分前臺與後臺,把與戲無關的後臺雜事加以隱蔽,起淨化舞臺的作用,避免分散觀眾的註意力;②在門簾臺帳上往往有各種繪畫或圖案裝飾,起美化舞臺的作用。有些戲臺不用臺帳,而用板壁、槅扇或屏風,作用與臺帳同。1908年上海的新舞臺採用寫實佈景之後,戲曲改良傢遂把門簾臺帳稱之為“守舊”。

  現在保留的最早的臺帳形象,見於山西洪洞縣明應王殿的元代戲曲壁畫(見彩圖)。這是一整塊幕幔,沒有門簾,以卷起幕幔的兩端供演員出入。幕幔以黑色為底,滿綴黃色雙錢形圖案。中間掛有兩幅彩畫:一幅畫一張牙舞爪的蛟龍;另一幅畫一壯士,張臂舉劍,作追斬蛟龍狀。這兩幅畫所表現的,可能就是水神明應王的事跡之一,以作為這次酬神演出的一種裝點,並非一般戲曲演出的通例。近代以來,門簾臺帳采用緞地刺繡,趨向華麗。一些著名演員如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競相在裝飾上標新立異,作為突出自己的演出風格的一種標志。舊時也有利用門簾臺帳作商業廣告的,違背瞭凈化、美化舞臺的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已把此種陋習革除。近30多年,一般都以素色百折幕替代門簾臺帳,演員改由側幕出入;在素色襯幕上,間有用圖案裝飾的。從門簾臺帳到素色百折幕,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不把演出場所改變為具體的劇情地點,從而適應瞭戲曲保持舞臺空間高度靈活性的特殊需要。但素色百折幕作為戲曲的傳統演出形式中常用的襯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從觀眾席上看去,它有許多強烈的垂直線,從空而降,落在表演者身上,頗不美觀;二是襯幕的色彩和裝飾如何更有助於突出表演。這些問題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解決。

山西洪洞明應王殿元雜劇壁畫1324年

梅蘭芳在30年代用的門簾合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