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彈詞演員在說書之前所加唱的與正書無關的短段。它和評話的開詞,即開話之前先念詩、詞、曲或韻白的作用相同。原為藝人定場、試嗓之用。傳統小說如《西遊記》、宋元話本等,在正文之首碼以詩詞歌賦,開篇、開詞即以此種詩詞歌賦為濫觴。江蘇的滬劇、浙江的越劇,在發展成為戲曲之前,清唱的時候也往往加唱開篇,現在叫作滬劇開篇、越劇開篇,唱詞內容有的和彈詞開篇相同。彈詞開篇的格式為每篇三、四十句,一人一事,吟詠成篇。格律類似舊體七言詩,偶有變化,結尾處則為一個上句,兩個下句,,稱為“落調”。

  清代以彈唱《珍珠塔》彈詞馳名的馬如飛,寫瞭不少彈詞開篇,有清光緒十二年刻本《馬如飛先生南詞小引初集》兩卷。他善於從不同角度,運用“比”、“興”手法,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又把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語言、文字交替使用,使敘事和代言融為一體,使彈詞開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此後,幾代彈詞藝人對開篇的內容、文字、曲調不斷進行探索,使它成為獨立的演唱節目。還有從書中選取一段唱篇,單獨演唱的,稱為選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篇產生瞭不少反映現實鬥爭生活的作品。在演唱中也積累瞭不少優秀的保留節目,如《一粒米》、《南泥灣》、《全靠黨的好領導》和根據古代樂府歌辭改寫的《新木蘭辭》等。1958年,評彈界部分青年演員嘗試用彈詞曲調譜唱毛澤東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