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動對外界事物或自己思想行動指向和集中的特性。它具有選擇、保持、對活動進行調節和監督的功能。註意使人的心理活動指向那些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與當前活動相一致的物件,並使人的心理活動集中於所選擇的物件,使它處於意識的中心,而把那些無意義的、附加的、幹擾當前活動的各種刺激置於“註意的邊緣”或置於註意範圍之外,以致不能被清楚地意識到或不被意識到。

  按照註意指向的物件,可以把指向外界事物的註意稱為外部註意;把指向自己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註意稱為內部註意。按照註意發生時的條件,可以把無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維持的註意稱為無意註意,而把有意識、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維持的註意稱為有意註意

  在同一時間內一個人能夠清楚地覺察或認識客體的數量稱註意的廣度,又稱註意范圍。它因活動的任務和對象的性質、且因人而異。研究結果表明,在0.1秒的時間內,成人一般能把握8~9個黑色圓點,或4~6個不相聯系的外文字母,或4~5個沒有聯系的漢字,這說明人的註意廣度是有一定限度的。

  註意能較長時間地保持在某種事物或活動上的品質稱註意的穩定性。與此相反的品質是註意分散,又稱分心。它指的是註意離開瞭當前的任務而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的現象。由於任務的變化,註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的現象稱註意的轉移。

  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註意同時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稱為註意分配。註意分配有不同的水平: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越復雜或難度越大,註意分配越困難;在同時進行智力和運動兩種活動時,智力活動的效率會有更大程度的降低;同時進行兩種智力活動時,註意分配會更困難。要想能夠很好地分配註意,首先是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有些達到瞭“自動化”的程度,不再需要更多的註意瞭,這樣,就可以把註意更多地集中在比較生疏的活動上。其次,在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或通過訓練使復雜的活動形成某種反應系統,這樣,註意分配也就比較容易瞭。

  有關註意的研究主要有兩類:①集中註意。是同時呈現兩個或更多刺激,要求人們隻對其中一個作出反應,目的在於說明人是怎樣選擇刺激的、選擇過程的性質以及未被註意的刺激的命運。②分散註意。是同時呈現至少兩個刺激,要求人們註意所有的刺激並作出反應,目的在於獲得關於加工局限性的信息,並探索註意的機制及註意的容量。

  D.E.佈羅德本特(1958)在雙耳分聽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註意的“過濾說”。這一學說認為,同時呈現的刺激或信息同時進入感覺緩沖器,註意的作用類似於一個選擇性過濾器,它會根據刺激的物理特征,隻允許一部分刺激通過過濾器進入短時記憶,其他刺激則保留在緩沖器中。這種過濾器可以防止大腦這個容量有限的系統過載。

  A.M.特瑞斯曼(1964)通過追隨實驗,即給雙耳同時呈現不同刺激,要求被試大聲重述其中一側的內容,發現6%的情況下被試會報告不被註意一側耳朵呈現的單詞,因而提出註意的“過濾衰減說”。他認為,過濾器的作用是減少或衰減系統對未被註意的信息的分析,而被衰減和未被衰減的信息全都進入短時記憶。由於被衰減瞭的信息在強度上不足以激活相應的高級中樞的知覺部位,一般就不能引起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然而,由於過去知識經驗的作用,那些對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被激活的閾限較低,因此,即使有關的輸入信息被衰減,也能引起知覺,比如,人在嘈雜的環境中也容易聽到別人在叫自己的名字。一般把這種理論稱為佈羅德本特–特瑞斯曼過濾衰減模型

  另外,晚期選擇理論認為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期被選擇的,而是在完全加工之後。因此,選擇是在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